如何理解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时间:2023-12-02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20

病因,我们都知道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那么病因学说就是专门研究人体致病原因的学说。中医的病因学说不仅内容丰富,且还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渐次完善的历史过程,可谓是源远流长。

病因学说的源流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但却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形成的。病因学说也是如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致可分为萌芽、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早在《黄帝内经》成书时期就奠定了中医学病因学说的基础。《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首次提出将复杂的致病因素分为阴阳两大类,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同时根据天人相应的思想,运用五行学说将六淫、七情、饮食劳倦与人体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指出其致病特点。这一阶段也是病因学说科学基础的建立。

图片

发展阶段:东汉时期的《金匮要略》对病因进行了重新分类。“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里是以“客气邪风为主,以经络脏腑为内外”,这里的内因与外因虽然指的是六淫邪气和房室虫兽,但这种分类法相较《黄帝内经》的阴阳分类法更进一步;《金匮要略·脏腑经 络先后篇》中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书中指出了病因的相对性,也就是说同一因素可以是致病性的,也可以是非致病性的;《内经》中已经指出邪气与人体相应部位有亲和性,而《金匮要略》则对这一点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都明确表明人体的某些脏腑易受外界某种致病因素的侵袭。《金匮要略》在这一阶段把病因学说与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为三因分类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形成阶段:直到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学说才得到关键性的突破。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论”,“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寒、暑、燥、湿、风、热是为六淫也,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为七情也,再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虫毒金疮,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此外,书中还认为各种致病因素之 间并非孤立互不相涉的,而是“内外兼并,淫情交错”,常常相互间杂致病。虽然中医的病因学说继续经历了后世的补充和发展,但“三因论”依旧是中医学病因理论成熟的标志。

病因学说的本质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主要是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即“辨证求因”,再根据这个“因”来“审因论治”。

然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既可单独致病,又可淫情交错,亦可内外相合。现就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个方面来说明一下病因学说的本质内容。

内因:三因论中表明了七情内伤为内因。七情太过则直中脏腑,首先波及其相应的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绪过激会导致其相合脏气的偏盛或偏衰,这种五脏气血的盛衰是情志刺激引发的一种结果。

外因:三因论中表明了外感六淫为外因。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当遇到气候变化异常或是过于急骤,或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等情况时,机体一时不能适应,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亦或是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言 “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不内外因:是指既非内因也非外因对人体的侵害,其或为饮食所伤,或因劳逸致病,甚至于痰饮、瘀血、结石等等因素。这其中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致病根源,并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趋势,而外因必须作用于内因才会发病。比如同样的自然因素作用于体质不同的人群,其病理变化也会不同。

图片

病因学说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致病因素,恐怕难以用传统的病因学说去涵盖,这也是中医病因学说所面临的新问题。

病理产物: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成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时也称其为致病因素。比如痰证,我们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的三大基本物质,三者如果郁滞分别可形成气滞、瘀血和痰饮,成为三大致病因素,再通过对这三种因素之间的比较,从而加深对痰证的理解和诊治。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致病因素,环境污染既不等同于外感六淫、疫疠,更不属于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它导致的疾病往往规模很大,并具有症状复杂、病情异常、变化多端等特点,传统中医的病因学说已不能将其概括。现代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能够造成污染的物质如光、电、粉尘、废气、毒气、放射性物质、废水、石油、农药、化肥、煤烟、噪音以及其它化学元素等等,形成的疾病十分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污染致病是不可抗力的,这与人体的正气往往关系不大。

偏嗜抽烟:烟草用之得当可作药用,用之不当则危害人身。偏嗜抽烟就是指长期过量的抽烟,“久服则肺焦...凡患咳嗽喉痛一切诸毒肺病皆忌之”,还易“耗肺而焦皮毛”、“熏灼脏腑”、“壮火散气”等,故抽烟无度最易耗肺伤津,易熏灼脏腑,易伤胃损血。

遗传因素:通过遗传基因来传递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生理特点,它决定着人的形态特征以及机体内外器官的组织机构和机能,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遗传性疾病则是由于遗传导致结构的缺陷或异常,并表现为功能的欠缺或异常。人类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天生会更容易患某些疾病。

中医病因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传统意义上就是“辨证求因”,其所求之“因”实为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表现出的病理反应的一种高度概括,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的一种结果。

由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传统病因学说已不能完全概括新出现的病因了。但随着临床医疗实践的不断进步和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医病因学说也会继续发展与完善,从而推动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医学的发展与完善。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