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之下合穴

时间:2024-04-1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808

特定穴是十四经脉中具有特殊功能和特定名称的穴位,主要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等十类,是针灸治疗中的常用穴。下合穴也是特定穴之一,名称与五输穴中的“合穴”相似,但实际穴位和功能作用略有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

下合穴的概念

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下合穴的相关记载,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记载:“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下合穴即是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又称六腑下合穴。足三阳经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三条经脉。胃、膀胱、胆的下合穴是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则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委阳位于膀胱经。

图片

下合穴定位与功能

下合穴皆为左右双穴,分布于膝关节周围及以下,其功能主治多与六腑病症有关,在《灵枢》、《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籍中多有记载。

在人体的生理结构中,胃与小肠、小肠与大肠是相连相通的,三者的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皆属足阳明胃经,同位于犊鼻穴与解溪穴连线上,从上到下依次排列,都可以调理胃肠道疾病,又有各自的侧重点。

足三里,别名下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足三里对胃腑病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如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另外,足三里是著名的保健要穴,但有古籍记载小儿不能灸此穴,如《类经图翼》记载:“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古人认为小儿常灸足三里可导致身体发育迟缓,须注意。

上巨虚,又名巨虚上廉,大肠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外膝眼)下6寸,多用于调理大肠腑病,如肠鸣、便秘、阑尾炎等。

下巨虚,又名巨虚下廉,小肠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外膝眼)下9寸,适用于小肠腑诸症,如小腹痛,腹泻等。

图片

委中、委阳二穴分别为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两者皆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膝后腘横纹上,委阳在外侧,委中在横纹中央。《灵枢》言:“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在功能上,两者调理的病证有相关性,委中穴可调理膀胱腑病,如遗尿、尿潴留等;委阳穴多用于调理三焦腑的下焦腑病,如肾炎、膀胱炎等。

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之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可调理胆腑病症,如胆囊炎、胆结石等。

下合穴的应用

在临床应用中,凡六腑有病皆可主取相应的下合穴,也可与特定穴中的募穴、郄穴等配合使用。如下合穴与募穴配伍,共同调理六腑疾病,如足三里配中脘调理胃痛,中脘为胃之募穴。下合穴与郄穴配伍调理六腑急症,如上巨虚与大肠经郄穴(温溜)同治急性腹泻。

下合穴是六腑之气汇集的部位,不仅用于调理六腑病症,亦可辅助诊断,如阑尾炎患者按压上巨虚穴常出现异常感,但仍需结合辨证,道医学员可运用“四象脉诊”配合诊断。

六腑下合穴位于膝盖附近,易于取穴,操作方便,对消化系统病症有很好的调理效果,是临床和居家保健的重要穴位。祝由学员在针刺、艾灸或点按下合穴的时候最好与“心法”秘咒配合,效果更佳。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