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 药墨

时间:2024-04-1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27

提起墨,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从古至今墨都是文人雅士的案头必备用品。在远古时期,墨的原型并非如今常见的人工制造的形态,而是自然界中的石墨。据考古研究表明,在西周至先秦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了制墨技术,以适应当时的书写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墨的制作工艺逐步提升,到了东晋时期,文献中出现了使用墨作为治疗手段的记载,表明古人发现了墨具有医用价值。进入宋代,以墨入药的发展达到顶峰,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今天让我们一同了解这味中华本草--墨。

墨,别称: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性平;味辛,归心经、肝经、肾经。而可入药的墨,则称为“药墨”,是一种融合多种珍贵药材所特质而成的。其独特的疗效源自这些珍贵药材的综合作用。在应用方面,既可通过口服,例如融入丸散等形式,也可以直接外用涂抹于患处。

图片

药墨在古代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其主治功效包括止血,促进肌肤生长,愈合创伤,尤其适用于产后出血、突然流血等情况,可通过与醋磨混合后服用。此外,墨还用于止住血痢以及儿童的惊风症状,通常与温水一同捣筛后服用。《开宝本草》确认了墨的医疗价值,强调其在止血、刺激肌肤再生和治疗伤口方面的效能。对于产后眩晕、突发性流产或大出血的治疗,墨同样显示出其效用。《本草逢原》阐述了使用墨进行止血时应考虑的配伍禁忌和应用方法。指出墨可以有效停止吐血和衄血等症状,推荐与生藕汁、莱菔汁或鲜地黄自然汁配合使用,但不宜与干地黄和水一起使用,也不宜使用柏叶汁或甘蕉汁,以免产生瘀血积聚等并发症。《本草衍义》建议使用松烟作为药用墨,而《医林纂要》则比较了传统使用松烟制成的墨与现代使用桐油制成的墨,指出二者在温度属性上的不同:前者偏温,后者偏寒,且均质轻虚平和。同时,一些珍贵的配方可能还会添加珍珠、金子、冰片和麝香等成分,认为时间陈化后的墨更为良效。

在现代医学中,虽然墨作为药理成分的应用已经相对罕见,但某些传统含墨配方依旧得到继承和使用。例如用于治疗血证的荷叶丸、八宝治红丹以及八宝止血药墨等,对于痈疽疮疡有疗效的小金丸、坎宫锭、离宫锭、化疡锭子等,能够促进祛瘀生新、应对产后血晕及恶露不尽等症状的黑神丸与乌金散等,以及针对因邪毒内蕴引发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问题的万应锭和万应胶囊等。

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齐名,被并称为中国三大奇药的“八宝五胆药墨”。八宝五胆药墨由二十二种中药材料制成,融入了明胶和桐油烟,且特别加入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麝香、冰片、珍珠、蟾酥、牛黄和朱砂这八种珍贵的中药材,另外还含有牛胆、熊胆、蛇胆、猪胆、青鱼胆这五种动物胆汁,因此得名“八宝五胆药墨”。此药墨拥有解毒、止血、消肿、收敛等多项功能,对皮肤顽固病症显示出特别有效的治疗功效。其珍贵成分、严格的配比、深奥的药物机理以及显著的治疗效果共同铸就了它的名声。

在历史长河中,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见证了文明的变迁与思想的演进。它是文化的载体,艺术的灵魂,智慧的象征。从古代文人雅士的书房到现代艺术家的创作室,墨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黑色书写原料,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东方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温馨提示:请在医师与药师的指导下用药。遵医嘱,是对自身健康最大的尊重。

文字整理/华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