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穴位名称领略中医文化

时间:2024-04-2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7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历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穴位理论是中医文化特色理论之一,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每个穴位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

穴位名称并非随意为之,皆具有一定的含义,孙思邈《千金翼方》言:“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透过穴位名称的内在含义,我们可以洞悉到中医理论的精微之处,从而进一步领略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气穴”与气一元论

古人发现了几个与“气”相关的穴位并以气为其命名,如气海、气冲、气户、气舍、气端等。以气海为例,古人认为此穴与“气”息息相关,是先天元气聚会之所,配之以“海”字,即表示量大又有百川汇海之意,在应用上此穴既能补气,又可调理气机升降。从该穴位名称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医文化里的“气一元论”思想。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概念,中医所说的气与哲学上所讲之气虽不大相同,但也有相关性。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体生命的基础,并提出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中医文化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如《黄帝内经》中有大量关于气的论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身万物矣”等等。

“阴阳穴”与阴阳学说

在众多穴位中,有部分穴位名称体现出了中医文化里的阴阳思想。如阳陵泉与阴陵泉穴,二者位置相对,一个在外侧,一个在内侧;内关与外关穴,二者皆在腕横纹上两寸,一个属阴经在内,一个属阳经在外;类似的还有阴交、阳交,阴谷、阳谷,阴郄、阳郄,会阴、会阳,至阴、至阳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文化的重要基石,中医认为人体中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这一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多有体现,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等。

图片

“商穴”与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五方、五音、五色等,其思想也反映在部分穴位名称中。如商曲、商阳、少商,穴名皆带“商”字,商是五音之一,五行属金,在人体中肺与大肠五行也属金,少商、商阳位于手指末端,分属肺和大肠经脉根部,商曲穴解剖位置内应大肠。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文化里主要是通过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和概括人体的形态构造及生理机能。《黄帝内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

“星穴”与天人合一

有一部分穴位,其名称与天上的星体有关,如天枢、璇玑、紫宫、华盖、日月、箕门等。以天枢穴为例,天枢为北斗七星勺端的第一颗星,北斗七星以天枢为中心围绕北极星做旋转运动,《素问》曰:“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天枢在天为北斗之枢纽,在人身沟通上下之气机,此穴既能调理便秘,又可治疗腹泻。

天人合一是中医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思想,其思想不仅在穴位名称中有体现,更是指导着中医师认识、诊断和调理疾病。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其它穴位名称

以上穴位名称体现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当然,其他穴位名称同样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例如,心俞、肝俞、肾俞等背俞穴与脏象学说有关;三阴交穴对应经络学说;犊鼻、天井、大杼等穴则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取象比类思维,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只做简单介绍。

大多数穴位的发现和命名在晋代以前,与我们相去甚远。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面对陌生的穴位名称,现代人有时无法理解其含义,中医文化也总是被神秘化,若能正解其义,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医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穴位的功能特性,进一步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