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出身,博极医源,汇通中西——清末奇才唐容川

时间:2024-05-09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4

中华五千年,从医者无数,但中医易学而难精,非才高识妙者难以探其理致,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大医家自古寥寥。

隋唐开创科举制以来,学而优则仕,参考者如过江之鲫,能中进士者凤毛麟角,清朝近三百年也只有两万多名进士。

在清朝末期,有这样一位奇才,他既考中进士,是朝廷官员,又博及医源,是汇通中西的大医家。他就是唐容川。

图片

为人至孝,了悟血证

唐容川是四川彭县人,名宗海,字容川,少年时即是名闻蜀地的才子。许多人都是因为自己或家人生病才开始学医,唐容川也是这样的。

因父亲身体羸弱,他年轻时就留心医药方书,时常为父调治。有一年,唐容川父亲突然吐血,后来又转为下血,他查找方书,施治无效,又延请名医来诊治,他们也没有给出明确说法,只是用药调停,等待病气自己衰退。

作为孝子,他当然不甘愿面对父亲的病情束手无策。当地人称先辈杨西山曾著失血大法,门下弟子抄录此书,但秘不示人。唐容川想尽办法求购,而“只得一览”,只让他过去阅览一下。

可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那本书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用其方法治病也没什么成效。唐容川大失所望而归,开始废寝忘食地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最古老的经典,终于触类旁通,有所领悟,再治血证,十愈七八。

遗憾的是,他父亲没等到这一天,已经去世了。幸运的是,他妻子也得了血证,被他治愈了。

唐容川感慨道:“大丈夫不能立功名于天下,苟有一才一艺,稍足补救于当时,而又吝不忍传,陋哉!爰将失血之证精微奥义一一发明,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贤所未备,务求理足方效,不为影响之谈。书成自顾,而转憾悟道不早,不能延吾父之寿也。然犹幸此书之成可以救天下后世也。”

古代血证很难治,很少有血证专著,直到清末《血证论》问世,才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集血证理法方药之大成,以阴阳水火气血立论,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即便是不知医者,临时查阅,无不了然,至今仍有重大临床价值。

图片

推崇仲景,名震上海

唐容川“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对于前人的成就从不盲目崇拜。他凭借深厚的医学功底,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宋元以后的医学水平不如仲景时期高明。因此,唐容川非常推崇仲景之书。

后世注解仲景之书虽多,得其旨者极少,陈修园《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虽较精当,然犹有阙误,唐容川深以为憾。他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著成《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后来,唐容川来到上海游学,接触了许多当地名医。在医家中,每有疑证问他,他都对答如流。有一次,上海邓甚章医生遇到一例奇难杂证,束手无策,便延请唐容川诊治,一经用药,妙手回春,沉痼顿除。人们都感到惊讶,上海中医药界也为之震动。邓甚章更是甘拜下风,奉之为津梁。尤其在他读了唐容川的医著更是爱不释手,啧啧赞叹说,“仲景之书是锁,这就是钥,真是宝贝啊”,并且特为唐容川的《伤寒论浅注补正》一书作序。

治学求本,授人以渔

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唐容川知识渊博,治学务在求本,十分精通易道,他认为“人身赃腑,本于天地阴阳,而发明天地阴阳者,莫备于《易》”,并著有《医易通说》,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

此外,唐容川还有一本经典著作《本草问答》。本草之书早已汗牛充栋,唐容川为什么还要著此类书籍呢?

用药如用兵,熟谙药性是拟方的关键,否则辩证再精准也是徒劳的。《神农本草经》载药360种,后世书籍履有新增,《本草纲目》记录的中药已经达到一千八多种。加之晋唐以后,本草之书千歧百出,各家注解或极意求精,或故托高远,令人目迷。医家如何掌握药性其实是一个难题。

有感于此,唐容川和弟子张伯龙以师徒问答的体裁,执简驭繁,向世人传授一种思维方法,使学习者不死记硬背也能知晓药性。《本草问答》“论药性极真。举此义以较论各书,则弃取从心,自不迷眩”,是真正的“授人以渔”之作,是了解药性的入门指南。

厘正医道,汇通中西

清朝末年,西学东进。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医只能用药,不懂“解剖去病”,以此专门找中医的岔子。唐容川拍案而起,奋笔写了《七方十剂》一文加以反驳。他说,《灵枢》、《素问》、针灸,虽无剜肠剔骨之险,却有起死回生之妙。华佗已有剖析之法,后人因为畏其难,就少用了。他还用自己亲身见过和治过的病例加以说明,维护中医经方理论。

为了保护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抵制否定中医的逆流,唐容川挺身而出,开“中西汇通”之先河。他提出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长于“气化”,而西医长于“形迹”,应“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使医学臻于完善。

唐容川积极学习西医理论,厘正医道,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书中难免有穿凿之处,但唐容川大胆革新的精神值得钦佩,筚路蓝缕之功不可磨灭。

56岁那年,唐容川扶母柩返乡,遇川东疫病流行,不幸染病辞世,没来得及为中医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令人痛惜。唐容川一直主张学不能藏私,要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有效的经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救治更多的世人。其医术之精,活人无数,医德之高,高山仰止。

文字编辑/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