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在天地和圣人眼中,你就是“刍狗”

时间:2024-05-30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94
在《道德经》第五章,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就奇怪了,天地养育万物,圣人教化世人,本该被感恩戴德,洞悉大道的老子却说天地、圣人“不仁”,仿佛发出了不平的诘问。
千百年来,这句话被误解无数次。很多读者心生疑惑,以为老子说天地与圣人残酷不仁,不在乎世间疾苦,普通人不过是被当作猪狗一样无足轻重。有些作品中也引用这句话,以此来发泄人物被压迫的情绪,表达对天地的不满。这种看法显然是管中窥豹,断章取义,甚至连“刍狗”是什么没搞清楚。
让我们走进老子冷峻的思维世界,去领悟他幽深的道家智慧。
图片
“刍狗”是个啥
刍狗就是古代用草扎的祭品。古代在祭祀的时候,用草扎成狗形的祭品,当用之时备受重视,用完随即丢弃任人践踏。
《庄子·天运》对此有一段生动的描写:“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cuàn)之而已。”
大意为:刍狗还没有用来祭祀时,装在竹箱里,盖着锦绣手巾,主祭者还要先斋戒再恭送供祭。等到祭祀过后,路上行人随意践踏它的头与背,捡柴的人把它拿去当柴烧了。
那么,老子为什么用刍狗作比喻?难道真的是老子认为天地与圣人不仁不义,过河拆桥,需要的时候把万物拿来用,用完就扔吗?这就需要结合老子的核心思想“无为”了。
天地与圣人的特性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规律,天地没有具象的实体,只是一个名,天地本身的状态就是规律,不会像人类一样有爱憎的感情倾向,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说:“天道无亲”。
“圣人”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圣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从以下章节中可以有所感悟: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五十七章:“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由此可见,圣人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而是老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是有道者的化身。圣人处事,完全是处于道性和自然本性,决无私人杂念包含里面。
因此,不论是天地还是圣人,其特性是无为的,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天地和圣人眼中的刍狗,从诞生,到被尊敬,被践踏,乃至被当柴烧,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怎么会去考虑普通人眼中“不仁”的问题呢?
图片
“不仁”的内涵
众所周知, “仁”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极重要的道德观念,主要指仁爱、广泛的爱,而“不仁”往往代表负面含义。道家对“仁”有独特的视角,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仁”,先来看看老子认为什么是“仁”。
所谓的“仁”,老子认为是大道废止后的产物,《道德经》第十八章中说:“大道废,有仁义。”此外,老子将“慈”列为自己的三宝之一,主张普遍无私的慈爱,反对亲疏有别的私爱。《庄子》也讲:“大仁不仁”、“至仁无亲”。
这样来看,“不仁”理念恰恰体现了老子哲学的超越性:仁是下仁,不仁才是究竟的仁,是上仁。老子所说的“不仁”是一种自然状态,是真正符合大道的“上仁”,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提到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内涵相同。
综上可知,老子借“刍狗”所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天地没有偏爱和私心,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任其自生自灭;圣人不以个人意志仁爱百姓,以顺应百姓共同愿望来治理国家,任其自作自化。
宇宙之中,四海之内,自有天道法则,而仁义不过是人类自我立场的助其所爱、损其所恶,实质上是对大秩序的破坏。天地与圣人的不仁,才是世间最大的公平正义。

文字编辑/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