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二十四节气解》说:“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到达极限。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唐代诗人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曾描述这一场景:“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从夏至日起,我国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天气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俗称“夏雨隔田坎”。夏至时节也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民谚“夏至大烂,梅雨当饭”、“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梅雨季节的气候特征。《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后来演变为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一候鹿角解:鹿,山兽,角向前,解,脱落之意。古人认为鹿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阳气达到极盛,阴气萌生,鹿角开始脱落,这一现象被称为“鹿角解”,它标志着阳极阴生的转折点。二候蝉始鸣: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它预示着夏季的深入和天气的进一步变热。三候半夏生:半夏乃一种喜阴的药草,出生于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因其夏至后生,此时夏天过半,故称“半夏”。这个物候现象反映了自然界中阴阳转换、生命循环的哲学观念。夏至面——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夏至时节,新麦已经登场,人们会将新麦磨成面粉,做成各种美味的面食来庆祝丰收。吃面也寓意着“长寿”,因为面条长长的形状象征着长久。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北方吃过水面来消夏;南方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祭神祀祖——节气是中国古老智慧的结晶,农耕文明与自然哲学的体现。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上溯至周代,《周礼》中就有夏至日“祭地于泽中方丘”的记载。现代虽然没有这么隆重的祭神典礼,不过夏至前后,我国多地还是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这便是古代“夏祭”活动的另一种延续。消夏避伏——在古代,夏至时,妇女们相互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借折扇生风、以脂粉散体热所生的浊气,防生痱子。《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在当代,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储存冰块来消夏,但是自夏至前就全天运行的空调不过是这个传统在现代的另一种体现而已。夏至就如一天中的午时,此时阳气最强,而阴气也萌发,一年中的阴阳就是从这时开始转换的。从中医理论来说,阳气最旺的时节就是夏至,在夏至养生,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阴气居于内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此时虽天气炎热,但阴气已经开始生长,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因此,在夏至日进行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夏至之后,就正式进入盛夏了,尽管阴气开始滋长,但仍然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夏至时节的起居调养,宜晚睡早起。但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存在睡眠问题,或睡不着、或早醒、或梦多易醒,因此,保证夏季睡眠,是相当重要的。中医认为,睡好子午觉,是补充睡眠不足的不二法则。“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晚上要在子时(23点)之前睡觉,而若感到疲倦或是睡眠不足,不妨在午时(12点)休息半个小时。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子午觉不要贪凉,睡觉时不要正对穿堂风口,头部不要正对电风扇或者空调,可以在腹部盖条毛巾或者毛毯,睡前也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夏季,天气炎热,五行属火,与人体心脏对应,因此这一节气容易心火过旺,饮食以养心为宜,除清淡饮食之外,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同时“夏至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夏至时分,人体实际上处于外热内寒的状态,所以冷食不宜多吃,少吃尚可,贪多则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可解渴消暑,但不宜冰镇食用。很多人在夏天都习惯喝绿豆汤,但是绿豆性寒,不适合寒湿类体质的人食用。夏季蚊虫繁殖速度很快,容易滋生一些肠道性疾病。注意饮水卫生,尽量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夏天气温高,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一只蝉,两只蝉,三只蝉……此起彼伏叫个不停,愈发显得苦夏的烦热不安,要注意调养精神,通过静心来静身,如果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对身体不利。《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道:“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因此,在炎炎夏日,应注意调整情绪,愉悦欢畅、神清气和,保持平静心态、少发火。每日用温水洗澡不仅可以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还能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夏天长痱子,似乎很常见,特殊是婴幼儿,一到夏天,多穿点衣服后背和屁屁就长痱子,若不穿衣服,又怕空调风把孩子吹着凉。现代医学认为痱子是一种皮肤急性炎症。而中医则认为,夏季气温高且湿度大,人体出汗过多但又不易蒸发,湿气容易堵塞了毛孔,汗液滞留在皮肤腠理内就产生了痱子。与此同时,热盛汗多出,特别是孩子运动后,若此时给小孩以冷水洗浴,毛孔突然紧闭,而使热气滞留在皮肤之间,热气与冷水也会形成湿气,排泄不畅也容易出痱子。症状轻的话,可以擦拭一些痱子粉。还可用艾叶洗澡可以消除痱子,去中药铺买点干艾叶,与生姜片一起熬煮水,待水温适中时可倒入浴盆中给孩子泡澡,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