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功法中,很多派别的行功方法都注重呼吸导引的,因此很容易就把“气”和呼吸之气联系起来。尽管呼吸在道教许多炼养派别中有重要地位,但道教内功之气和呼吸之气却不能等同起来,呼吸之气只是引动或转化人体真气的手段与来源。从道教的生命观来理解道教气论所指的“气”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之气并不是指空气或氧气、氮气等气的组成,而是构成一切自然物的最基本的物质要素。它没有任何具体形象,充斥整个字宙,又贯穿一切事物,但无法被人的感官直接捕捉到。又有元气、道气、太一、太极等称谓,这些不同称法理论上有差异,但无实质区别,都是用以指无形无象的气构造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的本原的。也就是看起来事物及其运动纷繁复杂,但一切都不过是同源气的变相表现。《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成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意谓一切事物的生长盛衰都是气之运动结果。人当然也不例外,自然之气是人生命维系的外部能源。正常的人体功能有开合出入的与自然之气交换的机制。道教修炼方法专有采自然之气的具体方法,包括采日精、月华,采山水气,采树木气,采星辰气,采灵阳之气的方法等等。《周易参同契》说:“二气玄且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人体之气是维系人的正常生命活动的最微细的基本物质。《黄帝内经·灵枢》中说:“上焦开发,宜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认为天地之气相合,就是人。气构成了整个身体的各组织器官,并在组织间运动,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气在人有推动、温煦、熏蒸、激发、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关系到人的基本功能的实现。《难经·八难》认为气是人的根本。张景岳则指出,人的生命全部都依赖这个气。人体之气从总体上是由肾中精气、水谷之气和呼吸之气三部分在肾、肺、脾、胃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又分为元气(原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除此之外,道教则更多讲先天气、后天气等,《入药镜》称:“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道教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相互作用与转化的过程,即气化。这个转化过程的正常、有序就是人体健康的状态,而一旦此稳态被干扰、打破,失去正常秩序,就是人的病态。《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化则为生。”人体气的生成是化合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的过程。《黄帝内经·素问》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黄帝内经·灵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气化过程除了有生理的自然规律在自动进行外,还包括人的意识参与的主动气化,主要是发挥人的意识对气的统帅作用,使之按需要强化有关功能,这正是道教各类修习方法的根本原理。如许逊的《灵剑子》中讲:“存心中之气,以意送之,归脐下气海之中,类之日月。左肾为日,右肾为月,此乃两畔同升,合为一。即先存想,右肾为月,白气入气海中,从脊右边上至顶泥丸宫,眉间入三寸是也。却存历洞房宫,又历明堂宫,守寸双田,下历十二重楼,历绛宫,入气海金室,日月照耀两畔。又存左肾为日,黄气从脊左边骨缝上,直入泥丸宫,存出历洞房宫、明堂宫,守寸双田,下历十二重楼,历绛宫,入气海中心,日月左右照。”整个过程都是意识引气和观想,以意气结合为中心。道教气论是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及炼养需要而展开的,虽然也从本源上论述宇宙自然之气即作为本体性质的气,但其目的是为了养生锻炼服务的,因此它更重视人身之气及自然之气向人体之气的转化,故而各派别的内炼之术丰繁复杂。建议大家修习功法,要在师父的指导下,选择有明确、完整传承的,网络法本可以用来参考和扩大知识面,但不适宜用于指导个人修炼。
文字整理/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