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道医教你每天揉这里!
据统计,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达2.7亿,而且仍然呈现上涨趋势,已经波及到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按现代医学,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为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极易引发心、脑血管和肾功能病变,危害极大,被称之谓“无形杀手”。高血压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颈项板紧等症状,因症状过于常见,很多人都忽视它背后真正的危害性。
1、肝阳上亢型:血压增高,伴有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口干苦、面红耳赤、失眠多梦、头胀耳鸣、舌红苔黄、手足麻木、颈项疼痛等症状。
肝阳上亢,多为长期精神紧张、烦劳操持、年高阴亏或房劳太过,耗损肝阴,致使阴虚于下, 阳亢于上所导致。
2、肝肾阴虚型:血压增高,伴有眩晕耳鸣、头痛时脑袋里空空的,神疲健忘,腰膝酸软等,其中偏阴虚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
3、另有因肾精不足导致的高血压,因肾阳不足而使肾精气化无源,气虚久亏,水不涵木,则肝阴缺损而阳过分上亢。肾阳虚者怕冷、手脚发凉,此类人多为由于先天不足或性生活过度,或年老肾亏,或大病久病伤肾等原因引起。
归根结底,血压高,与“热”证有关,且大都是肝肾两脏的问题。肝五行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肝主藏血,肝性升发,如没有肾水的滋润,它就升发太过,血管的压力加大,血压就会升高。若肾水充足的话,就可以柔克刚,把肝的“刚性”中和一下,血管也会变得相对柔韧,血管弹性变好了,就能大大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几率。
在治疗方法上,西药的建议是终生治疗,每天都要吃药,但西药有很大的副作用,长期吃也只能进行控制,不能根治。且随着服用药史越长,累计用药量也越来越大,对肝肾的损害无法避免且至今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中医防治高血压的方式带来的副作用则少了很多,如穴位按揉、针刺结合艾灸、中药等等,各有所长,对高血压都以“根治”为目的,而非简单的“控制”。
从中医经络学来看,人体本身就存在降压作用的穴位,有以下三个穴位被证明效果非常好:太冲、太溪、曲池。肝经上的太冲穴可疏肝理气,平肝降逆,不让肝气升发太过。肾经上的太溪穴补肾阴就是给“肝”浇水;大肠经上曲池穴用来扑灭火气,也就是降压效果最好。可坚持每天按揉这3个穴位,每穴每次按揉不低于200下。
针刺结合艾灸的疗法,因针刺因涉及到专业性,故普通人不建议自行操作,可选择艾灸来替代。穴位选取上,除了曲池、太冲、太溪,还可加入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
每日选取穴位3~4个,每次施灸时间40~60分钟。
当然了,五脏健康离不开七情,从情志上说,心胸要开阔一点,不能斤斤计较。保持性情的豁达开朗,能使经络通畅,这在中医里就是“肝气条达”,肝气可达四肢末梢,这样血就不容易发生“堵车”。不淤堵,则不会“气郁而化火”,成为高血压病症的隐患。
在中医的眼中,养比治更重要,任何疾病只要方法得当,都有解决的途径。高血压,也许在你每日的“揉一揉”当中,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