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带你识本草:医圣张仲景最常用的三味药

时间:2021-07-0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203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作了“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历经战乱,原书已经失传。晋代太医王叔和将搜寻到的《伤寒杂病论》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成《伤寒论》,宋代林亿等人偶然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其中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

图片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读过便会发觉,有三味药出现的频次很高,而且联合出现的频次最高,这三味药便是草、姜、枣(甘草、炙甘草、生姜、干姜和大枣)。尤其是在《伤寒论》113方中,超过一半的方剂含有甘草,超过三分之一的方剂含有姜或枣,超过四分之一的方剂同时含有草、姜、枣。
草、姜、枣价格低廉,而且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成了医圣张仲景最常用的三味药,它们有怎样的药性呢?
一.甘草
如果说有一味药是不仅医家很熟悉,病家也熟悉,非甘草莫属。
甘草,《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甘草别名“国老”,因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甘草是以多年生豆科植物甘草干燥的根和根茎为入药部位,主要产自甘肃、内蒙等地,以坚实断理者为佳。
甘草高约30至70厘米,根深入土中约一米,根直而中实,皮色紫赤而肉黄,气微,味甘,得土气最厚。徐灵胎云:“此以味为治也,味之甘,至甘草而极。甘属土,故其效皆在于脾。脾为后天之主,五脏六腑皆受气焉。脾气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也。”所以甘草能补脾益气,通行手足十二经。
土生万物,而万物复归于土(万物入土之后久而久之便会化为尘土),故甘草能解百毒,甘草绿豆汤是中医常用的解毒良方。
土爰稼穑,主和、主缓,故有调和诸药之功:“同热药用之可缓其热,同寒药用之可缓其寒,能使补而不致于骤,泻而不致于速”。
甘草味纯甘,能补脾之阴而升津液以清热,能益胃之阳而降浊气以推陈。脾胃为后天之本,健中央以运四旁,所以甘草又常用于清热、止肺咳。
气微而甘缓者,守而不走,痰湿中阻及水肿病人忌服甘草,会导致多余的水分难以排出。
处方中的甘草一般指的是生甘草,也有很多方剂要用炙甘草。炙甘草,是用蜜炮制后的甘草,将甘草片按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而成。炙甘草微温,具焦香气,其质稍黏,能滋阴补血,炙甘草汤是经典的补血益气方剂。
《本草备要》言:“甘草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生甘草与炙甘草不可视为一草,二者不宜互相替代。生甘草气平而炙甘草气温,甘草用蜜炙过之后具有升性,稍偏于健脾补血。
虽然有“十方九草”之说,开方剂时要特别注意:“十八反”中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不可同用。但是也有一些古代医案记载反药同用,非才高识妙者不可达之。
图片
二、姜
中国人做菜,少不了葱姜蒜,姜在烹饪中可以去腥提味,增进食欲。
食材中常用的是生姜,入药则主要分为生姜和干姜。
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味辛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
辛味之药具有散寒、行气血的功效,感受轻微风寒之后喝一碗热的生姜红糖水,微微发汗,睡一觉就好了,所以生姜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又常用于温中止呕。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生川谷。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是子姜秋季采收而得,干姜是滋生子姜的母姜立冬后采收,去皮晒干而成。“姜是老的辣”,所以干姜味道更为辛辣,热性较强,常用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但干姜采收时万物闭藏,收藏之气有余,生发之气不足,不可与生姜混用。
三、大枣
大枣,皮红肉黄,皮辛味甘,为火土合德之物,是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也是人们的日常食用之物。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枣:味甘平,生平泽。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以干燥果实入药,仍然津液浓厚滑润,能补人身津液之不足。大枣皮辛,则微具温性,味甘肉黄,实为脾经血分之药,是滋养血脉的佳品。但大枣稍有滋腻之性,中满证忌之。
图片
草、姜、枣三味药合用,辛甘化阳,补津益气,可以固护脾胃,扶助正气。被誉为“千古第一方”的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阴阳之功,便是由草、姜、枣和桂枝、白芍五味药组成。
仲景方中亦有单加姜、单加枣、单加草的,亦有加姜枣、加枣草、加姜草的,各有精义。这三味药与其它药的巧妙配合,开后人无限法门。

(文/华蕾   编辑/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