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拥护,魔王保迎——广积功德的玄机

时间:2024-09-2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28

在传统文化领域,“功德”有着独特地位。道教也尤为重视广积功德,自古以来,成神成仙者皆有大功德于世间。功德成神,是三界认可的成神法则;广积功德,是得道成仙的必经之路。

凡人想要成为神仙,必须具备足够的功德。广积功德如此神秘而重要,其中有何玄机?

萨守坚祖师学道时,其师告诫:“子当利物济人,积功累行,庶得诸天拥护,魔王保迎,易于成就。”已然揭示了功德之秘:积累功德,才能得天神拥护、魔王保迎,才能修有所成。萨祖依师训修持,游历四方,遍行救济,“施财合药济群生,积行累功修至道”,果然功行圆满,登天为神。

可以简单总结为——在天道法则中,功德是筛选神仙的关键要素,修行之人得授真传后,利物济人,广积功德,即可得神魔护持,提升修为,突破轮回。一言以蔽之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图片

功德的作用如同“修真外挂”,哪个修行人不想有功德。怎么做才能有功德?

大道玄之又玄,道门许多名词也很玄妙,比如功德,就难以用语言来精确定义,通俗被理解为发善心行善举所带来的善果。《道德经》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是对功德很好的诠释。

利物济人即是多行善举:

这是积功德的基本途径。筛选神仙的要求当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其中还有一层玄机:行善并不能直接兑换功德,并非多劳多得,甚至会劳而无功,这是怎么回事?

功德的内涵超越世俗、地域与宗教,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至高智慧。关于积功德,禅宗有一则公案,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学道之士亦应深思之。

南北朝时,达摩远渡重洋,自印度抵达广州,梁武帝信奉佛法,邀其至首都金陵,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梁武帝与达摩论功德的对话。

梁武帝问达摩:“朕自即位以来,建造寺庙、抄写经文、供养僧人,不可胜数,这有多大的功德?”

达摩直言:“并无功德。”

梁武帝又问:“为什么说并无功德?”

达摩答:“这些只是世俗的小果报,没有落实到生命的究竟处。如同跟随身体的影子,看起来有,实际上并没有。”

梁武帝便问:“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回答:“真功德是最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是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悄然离去了。梁武帝未能领悟功德真意,因此错失重大机缘。

图片

由此可见,功德源于自性本心,当梁武帝执着功德时,就没有功德了。行善举不一定有功德,但从因果来讲,善举可以获得一些世俗方面的福德,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好人好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唯有发自本心行善,才可得功德。这与道门所讲的“万法千门,修心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道评判功德,无亲无私。所以烧香拜神、诵读经书等行为,也并没有什么功德。王灵官言“何劳妙手涂吾像,但愿君心似我心。”保持恭敬心、谦卑心,立志效法神明,才是拜神真正的意义。诵读经书也是同理,深入经典,开启智慧,依经旨修行,才能获得功德。

行善可以粗略分为三层境界:

第一凡夫境界

做了好人好事,心中期待获得名利,讲究先予后取,俗世中的凡夫大多如此。执功利心,着功德相,此境界或许可得人间福报,而实难积累功德。

第二修行境界。

修行人慈悲为怀,善念善行,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宗旨,广度有缘。虽然自利利他,有一定功德,但由于习气尚在,妄心未消,魔考不断,随时退转心境。

第三合道境界。

返璞归真,纯粹的无我利他,以平等心、清静心、慈悲心、智慧心处无为之事,起心动念皆契合大道,所做之事皆利益众生,是自然而然的上善境界。

似乎合道境界遥不可及,其实无需焦虑自己修为低微,功德不足。当你得遇正法那一刻,就踏上了修真之路,第二层修行境界就是最好磨炼,应当以大愿力来精进修行,从点滴小事做起,以祖师为榜样,以合道为准则,时刻观照心性与行为,修正自身不足。有朝一日,一言一行皆可利益众生,而心中毫无功德之念,则神仙之道近也。

文字整理/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