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不足则过胖,血不足则过瘦

时间:2024-09-30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96

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指的是人体内的生命力,是推动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血”则是滋养组织器官的源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身体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当气血失衡时,健康也就随之受到影响。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一不小心就容易营养过剩,这种状态往往源于饮食不当,导致负责人体代谢的脾脏负担过重,无法有效分解食物中的精华成分。于是这些未被完全利用的能量开始在体内游走,一部分转化为肌肉中的脂肪,另一部分则变成了难以消化的浊物——痰湿,阻碍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

那是否可以认为瘦人就一定是血虚呢?答案并非如此简单。血液具有滋养全身的功能,从内部支撑着五脏六腑,到外部供给皮肤、肌肉和骨骼所需的营养。如果血液循环顺畅,人的面色自然红润光泽,肌肉饱满有力,睡眠质量也会很好。反之,当血量不足或流通受阻时,人们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甚至失眠等症状。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气血之间的关系。没有足够的气血支持,身体难以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进而引发各种不适。比如,长期气虚者通常表现为容易疲劳、说话无力、胃口差、头晕眼花等;血虚者则可能感到心跳加速、难以入眠、身体日渐消瘦、肌肤失去弹性。

所以保持气血平衡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一个气血充足的人,其体内气血循环良好,进食后能够有效地吸收营养、排除废物并及时消耗多余能量,因此体型适中。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气虚状态,那么他体内的气血运转效率低下,进食后的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利用,最终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这些未能被及时消耗的物质,在不同部位积累就成了我们常说的“脂肪”。

无论是肝脏中多余的脂肪沉积形成的“脂肪肝”,还是血液里过剩的脂质导致的“高血脂”,其实都是因为体内气血失调所引起的。换句话说,真正的肥胖根源在于气虚,而外表上的臃肿只是气虚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而已。

图片

一、如何理解气虚、血虚的现象?

气虚的现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气虚、阳虚、痰湿以及湿热。

气虚是指人体内原本应有的气力不足。气是推动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当气化功能减弱时,身体便无法有效地转化食物中的能量,从而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累积。这样的肥胖者体内脂肪较为坚实,不易被消耗。

阳虚则涉及到了人体阳气的衰减。阳气是推动人体生理机能运作的关键力量,它与气化功能密切相关。阳虚会导致体内代谢率下降,使得脂肪堆积更为严重。这一类肥胖者的特征是身体沉重,行动迟缓。

痰湿指的是体内存在较多的痰液和湿气。虽然这类人群本身的气并不虚弱,但由于痰湿的存在,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进而引发了气虚现象。这类肥胖者的体态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松弛感,如同膏状般柔软。

湿热则是指湿气与热邪相结合,同样会干扰人体气血的正常流动,造成气虚。这类肥胖者身上脂肪分布均匀,看起来圆润丰满。《灵枢·卫气失常》中有记载:“肉人者,上下容大”,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类型的肥胖者。

血虚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指的是体内血液不足或血液质量下降,不能充分滋养全身组织器官的状态。血虚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失血过多、长期慢性病耗损、饮食不当导致营养不良等。

二、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体质?

1.气虚

观察一个人是否气虚,可以通过他们的体态特征及生活习惯来判断。如果一个人显得胆小,那么他很可能属于气虚体质。气是人体的动力源泉,当动力不足时,人会变得心虚胆小,不愿参与社交活动或进行体育锻炼,整体呈现出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此外,气虚的人在讲话时声音往往较为微弱。

要确认一个人是否为气虚体质,还可以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来辅助判断。气虚体质的胖人通常会有舌体胖大、舌色偏淡、边缘带有齿痕的特点。这种齿痕是由于舌体过大受到牙齿挤压形成的。舌体之所以会变得肥大,是因为体内水分过多,而气虚导致的气化功能较弱,无法有效排除多余的水分。

除了上述特征之外,气虚之人还常常表现为精神萎靡、容易疲劳,并伴有头晕健忘等症状。“气为血之帅”,气虚意味着推动血液循环的能力减弱,进而影响到整体的精神状态。

2.阳虚

判断是否是阳虚体质的人,可以通过其对温度的敏感度来初步判断。如果一个人即使在炎热的天气里也需要穿保暖衣物,那么他很可能属于阳虚体质。阳虚体质的人不仅怕冷,而且在大小便方面也会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如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个别阳虚体质的男性可能会面临阳痿的问题。

3.痰湿

有一类人虽然原本体质健壮,但由于体内积累了过多的痰湿,阻碍了气的正常运行,最终导致身体逐渐肥胖。我们可以观察这个人的眼睛周围是否有明显的肿胀现象。体内有痰湿的人往往眼睛下方挂着明显的肿眼泡,额头也常常油腻。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负责运化,若脾的功能失调,则会导致痰湿堆积,进一步引发眼睑浮肿等问题。

还可以观察其腰部和腹部的情况。气虚体质的人虽然全身都有一定程度的肥胖,但体型相对均匀。而体内有痰湿的人则主要在腰部和腹部积累脂肪,形成所谓的游泳圈身材。此外,这类人还可能经常感到胸闷、痰多。

4.湿热

对于那些急躁易怒的人,他们的体质可能属于湿热类型。这类人的身体内部存在湿热,湿热与痰相结合形成痰湿,与热相结合则形成湿热。湿热体质的人脸部常常油腻光亮,容易长痤疮和粉刺。此外,这类人的饭量通常很大,但这种食欲旺盛实际上是由于“胃热湿阻”的病理状态导致的。湿热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使得脾胃负担加重,从而引起“水湿内停”。

5.血虚

血虚在中医理论中主要分为几个类型,根据其影响的主要脏腑不同,常见的血虚类型包括:

心血虚通常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症状。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心血不足,心失濡养而表现的证候。

肝血虚症见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爪甲不荣、面色无华、月经量少色淡、月经后期或闭经等症状。这是由于血液亏损,肝血不足,肝失濡养的表现。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类型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血虚情况,例如:

脾血虚虽不常见,但也可表现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生化之源不足,进而影响到血液的生成。

肺血虚,肺主气而司呼吸,虽然肺血虚在临床中相对少见,但是理论上肺血虚可能导致气短、咳嗽无力等症状。

在实际临床中,血虚证常常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可能与其他证候如气虚、阴虚、血瘀等兼并出现,形成复杂的病理状态。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图片

三、如何改善这几类体质?

气虚情况,可使用人参、党参、黄芪等补气类的药材进行调理。日常饮食中增加小米、胡萝卜和香菇等食物也有助于补气养身。

阳虚体质,可以尝试按摩后背督脉上的长强、命门和百会三个穴位。督脉主管一身阳气,按摩这些穴位有助于促进阳气生发,从而增强体质。也可用干姜、桂皮、附子、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等药材进行调理。

解决痰湿问题的方法是调整饮食,增加冬瓜、赤小豆、荷叶、山楂和枇杷叶等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具有化湿、宣肺、利尿和健脾的功效,长期食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痰湿,改善气血循环。同时,坚持适量的运动也是必要的。

湿热型肥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按摩手肘部的曲池穴,以帮助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气虚症状,从而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可选用茵陈、黄连、车前子、泽兰、赤小豆、茯苓皮、金钱草、石菖蒲等药材进行调理。

血虚可以通过补血来调理。补血不仅仅是增加血液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血液的质量,使其更好地滋养全身。传统中药中有许多药材被认为具有良好的补血效果,如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等。这些药材常常被配伍在一起使用,形成著名的补血方剂四物汤。

通过合理调配中药材,可以有效地改善气虚和血虚的状况,从而促进身体健康,维持正常的体重,并改善相关的健康问题。

保持身心健康不仅在于合理的饮食与适当的运动,更在于遵循自然规律,调整生活习惯与心态,达到内外和谐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保持健康的作息规律,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尽量保持每天固定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整生物钟,促进新陈代谢。良好的睡眠可以恢复体力,提高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也有利于控制体重。

每天可以尽量安排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丹道养生功等,不仅能消耗多余热量,还能增强体质,改善气血循环。如果伏案工作者,尽可能减少久坐的时间,每工作或学习45分钟后起身活动5分钟,可以通过做些简单的拉伸动作缓解肌肉紧张,防止脂肪堆积。

另外有一些心理调节方面的建议可以给到大家。

学会情绪管理,面对压力时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通过静心、深呼吸等方式放松心情,减少因焦虑引发的暴饮暴食行为。培养正念饮食习惯,专注于每一口食物的味道与口感,细嚼慢咽,这有助于增强饱腹感,避免过量进食。

积极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减肥决心与感受,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找有共同目标的同伴一起运动或互相监督,共同营造一个正面健康的环境。设立短期目标,并在达成后给予适当奖励,不断激发内在动力,保持长期减肥计划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方法,不仅能在生理层面上帮助减轻体重,也能在心理层面建立起正确的生活观念,实现身心的平衡发展。愿大家都能通过调养气血,可以使身体机能更加协调,保持理想的体型和健康状态。

文字整理/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