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古代中医黄金时代流派简介以及发展原因背景分析

时间:2024-10-0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85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发展史上是一个黄金时代,名医辈出,各种中医理论研究有着巨大突破,经典著作众多且论述严密,那个时代中医学可谓是百家争鸣,一派繁荣,称为“新学肇兴”,清纪晓岚评价: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金元四大家”。此前本号曾逐一详细介绍过,暂且简单回顾一下。

刘完素:

世称刘河间,“寒凉派”创始人。他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刘完素一生著述颇多,被后人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  

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人物。在刘河间祛邪的观点上,扩充汗、吐、下三法运用范围,在实践中形成完善的攻邪理论。一生著作丰富,后世学生辑为《儒门事亲》十五卷。

李东垣:

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也被称为“补土派”。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发病机制,治疗注重补脾胃之气。一生著述良多,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

朱丹溪:

开创中医史上“滋阴派”,师从罗知悌,罗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在罗处,朱习得上述刘、张、李三人著作,擅长以“相火论”解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问题。朱丹溪著书十分严谨,仅于晚年著作《格致余论》等五部,将毕生思想精华凝结其中。

以上四位医学前辈被称为“金元四大家”,是对他们救人功绩、学术成就的高度肯定,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历史巧合性。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为其友人朱丹溪《格致余论》题词,言说朱丹溪“有功于生民者甚大,宜与三家所著并传于世”。“三家”便是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也因此成就了“金元四大家”的佳话。除了以上四位,宋金元时期,还有许多著书立说,开宗立派的大医家。

如张元素,乃李东桓的师父,中医“易水派”开山之人,当时可与河间派媲美。张元素的医学成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脏腑辩证说,从人的脏腑寒热虚实来确定病机,深入发展完善了中医内科理论与实践。二是遣药制方论,当时方剂以气与味合,而成药性。张元素认为药物的气味厚薄各不相同,取法于自然,以“药类法象”之法将各种药物分成五大类,并且全面系统发展了药性的升降沉浮之理论。他还创造性提出“药物归经”、“引经报使”的理论。张元素对中医药学贡献巨大,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其对于脾胃治疗的方式被易水派代代相传,其弟子除了李东桓外,王好古也是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在医史上,张元素可以说几乎与孙思邈、王焘等处于同一高度,是令人敬仰的一代宗师。

又有庞安时:

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年少时钻研黄帝、扁鹊医书,20岁时耳聋,于是沉浸在《灵枢》、《太素》、《难经》等医药典籍中,又以经史类旁征博引,涉猎极广,融会贯通。在医疗实践中,临床不拘一格,效果显著。庞安时在诊疗中有许多创造性举措,是历史上第一个安排病人“住院”的医生,且为病人提供看诊、生产供药一条龙服务,行医不谋私利,医德医风十分高尚。庞安时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主张区分温病和伤寒,推动中医外感病学的大发展。

成无己:

一生好学,行医坐堂60余年,造诣精湛。他对《伤寒论》原文逐一注解,由于无前者可鉴,难度极大,前后耗时四十余年,是注解《伤寒论》第一人,因他注解极详细,使得古奥的《伤寒论》才得以广泛持续流传。

钱乙:

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以《颅囟方》而成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一生著作颇多,基本上是诸如《小儿药证直诀》之类的儿科医书。

滑寿:

融通多位名家学说,造诣颇深。他最大贡献是在经络学说逐渐被忽视时,力挽狂澜,在针灸、经络理论上深入研究发展,逐一考校、修正、注解所有经络、穴位,让针灸在元代再次盛行,几乎全面规范了后世医家针灸之法,且又是一个著作等身的楷模。

还有一类中医学说,不是由某位或者某派提出来,而是许多医者均有涉猎,形成了集体突破。如郁症突破了《内经》五郁分类,出现大量详细记载的案例,实践上、理论上都远超前代。陈言(陈无择)、刘完素、张从正等均在其著作中有详细阐述。还有五气六运学说、阴阳互根概念、象数原理等在当时也被广泛运用到医学理论解释中。

除了这些开宗立派的大医学家,还有无数医者在那个时代大放异彩。而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政治、经济、战争、社会环境需求

北宋时期,虽然外部边境不安定,但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促进社会文明与科技发展。北宋朝廷为了促进中医学发展,设立翰林医官岗位,建立尚药局、太医局,在民间建立惠民和剂药局等多层次医药保健机构,配套医学人才培养、选拔、管理制度;以国家权力向全国征集医书与药材标本,校正医书、本草,培养医学人才;甚至还跟外国开展医学学术交流……同时期的金朝极度重视中原文化学习,在医学上各种措施几乎与北宋相当,还曾以宋代针灸铜人为战争和谈条件之一,金朝的医学生甚至可以和举人一样免除所有徭役……当时各方政权都将发展医药、减轻百姓疾苦当做争取民心的政治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人才流入中医学领域,为中医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宋金元400年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两宋从建国以来就面临边界交锋,宋辽金元夏轮番上场,打打谈谈再打打再谈谈……频繁的战争,社会矛盾尖锐导致治安事件频发,无论是军队还是民间,外伤、骨科都需求极大。当时人民生活极不安定,贫富差距大,或饥饿劳苦,或恣意纵情,加上瘟疫流行、心理问题严重,前代留存的医药书籍方剂等,远不能满足需求,以至于当时众多名医发现“古方不能治今病”,于是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加上地域分裂,南北交流阻碍重重,也促使各地不断涌现领军人物,提出新理论、新方法,以适应当时社会变化,并为元末明初整合诸多流派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文人学者思想潮流转变

宋朝的思想环境,相对而言是极其宽松的。南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巅峰时期,北宋政治革新引发了士族阶级对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式方法的深度思考与探索,发展出义理之学,讲求视角宏观,理论务实可行,通经致用。这一学风起源于范仲淹,影响深远长久,影响医学家用理学思维方式推动了古代医学大发展。先秦以来,医术一直被视为“小道”,治病医者被称为“工”,与“卜”、“相”等并列,地位低下。当时范文正公作为天下文人之表率,提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口号,加上多国政治推动,文人通晓医学成为一种风尚,如王安石、苏轼等,从医者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宋朝重文的风气也导致人才供大于求,向医学领域分流成为部分文人当时最好的选择之一。进入元朝时期,大量汉族士族文人学者被拒于官场外,难以在政治上展开抱负,还有不少文人秉持民族气节不愿意服务于外族政权,于是转入医道。300多年里大量高素质人群不断流入医学界,不仅仅是带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思辨学习的思想、敢于实践创新的勇气。上文提到的许多名医皆出自世家大族,也因此才能学尽前人,大胆改革,极高的文化水平也造就了前辈们几乎个个热爱编撰医书药典。

当今时代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当学习效仿前辈救死扶伤之品格,钻研考据之态度,理论实践结合之方法,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齐心协力让古老又先进的中国传统医学在新的基础上再次复兴,更好的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