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浅释:六淫、五邪

时间:2024-10-0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090

“六淫”是中医病因学常用术语,是身体患病的外感病因之一,而五邪与六淫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区别,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

外感六淫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不同的天气变化,称为“六气”。人类循着四时气候变化而生长发育,对六气更替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当气候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气则成为致人生病的因素,此时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又称“六邪”。

《说文解字》曰:“淫,侵淫随理也。一曰久雨为淫。” 淫,有过度、浸淫之意。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密切相关,除了六气太过外还有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季大寒、秋季大热、冬温、夏凉等等。六淫致病还与地域环境相关,如南方多湿热病、西北多燥病等。同时,居住或工作环境之气异常也可归于六淫致病,如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易患湿病。

六淫致病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临床表现突出为“表证”,故又称之为“外感六淫”。例如,风邪侵犯肌表可见头痛、咽痒咳嗽等;寒邪侵犯会有鼻塞、喷嚏等症;暑邪伤人则有高热、面赤等症;湿邪伤肌表有关节疼痛、皮肤湿疹等症;燥邪从口鼻入体会出现鼻干、咽干,进一步则伤及肺脏;火邪有时也称热邪,二者略有差异但本质相同,致病表现有目赤肿痛、口舌糜烂等。

图片

内生五邪

“五邪”是指脏腑和气血津液等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与六淫之风、寒、湿、燥、火所致病证相类似的病理现象。因病证起于体内,为与外感六淫相区别,又称“内生五邪”,分别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内生五邪与五脏化五气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即肝化风气,心化火气,脾化湿气,肺化燥气,肾化寒气。在一般情况下,五脏所化五气维持着五脏功能的发挥,从而确保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内风,与肝关系密切,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临床表现有眩晕、抽搐、肢体震颤等。内寒,除了与肾有关外,也与脾阳虚衰有关,临床可见形寒肢冷、四肢不温等症。内湿,多因脾失健运,表现为肢体重着、脘腹胀满、水肿等症。内燥,多因津液耗伤所致,临床表现有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内火,也有内热一说,又有实火、虚火之分,临床上有心烦口渴、五心烦热、盗汗等症。

图片

六淫、五邪之间的关系

“六淫”与“五邪”,除暑邪外,两者表现出的病症相似,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避免混淆而以“内”、“外”来区分。例如,外感六淫之风邪为外风,内、外风均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同时,外风侵犯身体,可引动内风;有内风之症的患者更易被外风侵袭而发病。

“六淫”与“五邪”二者虽有相似发病特征,但本质上却有不同,外感六淫是致病因素,内生五邪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例如,外燥由外侵入,多发于秋季,易伤肺脏;内燥则是由大汗、呕吐、失血或其它疾病过程中导致的津液亏少所致,各脏腑组织均可发生,以肺、胃、大肠多见。

综上所述,“六淫”和“五邪”两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临床辩证的重要依据,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疾病的发生并非只在于邪气,而是正邪对抗的结果,本门五气朝元养生功可调和五脏,补足正气,从而提升身体抵抗外邪的能力。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