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敬老,关注养生
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为古人将数字分为阴阳,九是阳数。而九月九日,是阳月阳日,所以又叫它为“重九节”或“重阳节”。
重阳节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所宠幸的戚夫人,每逢九月九日,就会头插莱萸,饮菊花酒,食莲饵,出游欢宴,称此举能令人长寿。由此开始,重阳风俗流行于民间。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另外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东汉时代有个名为费长房的仙人,能未卜先知。有一天,他告诉其弟子桓景,九月九日他的家里会有大难降临,让他带着全家大小登高,避开祸端,并用红布曩包上茱萸,佩带在手臂上,当日饮用菊花酒。桓景遵照师父的指示,带着全家上山避祸,顺便游玩。傍晚回家后,发现家里的牲畜全都死光,桓景一家因而得以避开灾难。于是代代相传,晋以后重阳登高避祸成为风俗。
由于“九”与“久”同音,在中国话中有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节逐步演变为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或饮菊花酒、戴茱萸以延天年,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节正是深秋时节,此时阳气正慢慢下降,气温也开始持续降低。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应该做好养生保健,以免发生疾病:
谨防秋燥伤人:
受秋燥影响,秋季容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对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不少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虽然平时控制得较好,但可能在季节转换时候因为秋燥、感冒等小问题引发旧病,因此秋季一定要搞好预防。
避免盲目进补:
秋季是一个进补的时节,很多老人喜欢“贴秋膘”。现在各类养生与健康的科普文章很多,但有些观点并非适合所有人。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补和食疗,有条件的要咨询医生,不要自作主张,盲目进补,否则会适得其反。
做到起居有常:
尽量不要打破原有已形成习惯的、稳定的生活规律。喜欢旅游的老年人,外出归来身体如果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在遵循以上养生原则基础上,老年人还要日常生活上注意以下几点:
少洗澡:
秋季老年人不宜过多洗澡,忌用碱性肥皂,以免因皮肤干燥引起皮肤瘙痒。且秋季昼夜温差大,洗澡更容易引起感冒。
适度冻:
有很多老年人习惯蒙着头,紧紧裹着被子睡觉。秋季是连接夏冬的过渡季节,适度“冻”一下,有利于适应冬季干冷天气。
多补水:
秋季天气干燥容易上火,过量运动又容易引起流汗,丧失水分,应该适量多补水,避免参与运动量较大的活动。
特别提醒的一点是,秋冻要因人而异。
患有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受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引发中风。还可能使原有的心脏缺血、缺氧症状更加严重,导致心肌梗塞。患有风湿、类风湿的老人,在秋季受到风寒湿邪,会加重病情。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受到秋凉刺激后,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出现手足麻木、疼痛等,严重者可造成坏疽。因此,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好必要的保暖。
文字整理/华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