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枇杷清肺饮

时间:2024-10-14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993

枇杷清肺饮,在中药方剂中属于清热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组成。

枇杷清肺饮的出处

本方最早记载于清代名医祁坤所著的《外科大成》中,原文为“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可见最初此方的剂型为“散”剂。

后来由祁坤之孙祁宏源先生,在参与编纂修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时,将此方收为治疗肺风粉刺之首方,记载为“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痛,破出粉汁或结屑,枇杷颠倒自收功”。书中保持了原处方组成,但从散剂变为了汤剂,并对此方的主治病症、病因病机、服用剂量和服用方法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枇杷叶、桑白皮(鲜者更佳,各二钱),黄连、黄柏(各一钱),人参、甘草(各三分),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在此之后枇杷清肺饮被广为传播,在《外科心法》、《外科备要》、《疡科捷径》、《外科医案汇编》等医籍,以及近代的《外科与皮肤疾病千首妙方》、《皮肤附属疾病》、《实用中医外科学》等医书中都收录了此方。

图片

枇杷清肺饮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具有清泻肺经风热之功效,主治肺风酒刺。

方中枇杷叶味苦性微寒,能够降肺气、清肺热,具有和胃下气、降逆止呕的功效,蜜炙后可增强润肺的效果。桑白皮味甘性寒,有泄肺中之水气兼顾行水消肿的作用,可使肺热从小便出,同时助枇杷叶清肺热之功。此二者共为君药;黄连味苦性寒,有泻心火胃火之效,可清肠胃中的结气积热。黄柏味苦性寒,可清下焦之湿热。此二者共为臣药;人参味甘性温,有补虚健脾、托毒外出之功效,且还能糅合寒性药物,为佐药;甘草味甘性平,可补脾益气、调和药性,为使药。

纵观全方,枇杷叶、桑白皮、黄连可以清泻肺、胃中的湿热。桑白皮和黄柏又可以行水消肿,使热毒从小便而出。人参、甘草补纳元气、益气和中。诸药合用使得全方具有清泻肺热,消脓散肿的功效,既清泄肺胃蕴热又不伤脾胃,达到了“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历代关于枇杷清肺饮的文献记载中,枇杷叶需要蜜炙来增加润肺的效果,而其余五味药材均未使用特殊的炮制方法,选取生品切制加工后入药即可。

图片

枇杷清肺饮的应用

处方原文描述枇杷清肺饮的传统功效主要是用于肺经血热引起的面部粉刺,可见其作用为宣肺、清热、化湿。

加减化裁使用:若有脓包,原方加蒲公英、野菊花;若丘疹鲜红,原方加麦冬、玉竹、生石膏、知母;若大便干燥,原方加大青叶,或加生大黄。

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枇杷清肺饮具有抗炎、抗菌、调节内分泌等重要作用。因此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本方主要被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痤疮,如肺经风热症粉刺、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痤疮、马拉色菌毛囊炎、头部脂溢性皮炎、肺胃热盛型酒渣鼻、湿热体质痤疮等。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