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找不准?聊聊腧穴定位的方法

时间:2024-10-1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63

穴位,学名腧穴。说到穴位,中国人并不陌生,在华夏大地上,针灸疗法与经络理论已经流传千年之久。如今许多中医爱好者想通过针灸、点穴等手段来保养身体,除了知道穴位的主治功能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准穴位,古人云:“既穴默以差讹,则治病全然纰缪。”可见,取穴准确与否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下面我们一起聊聊腧穴定位的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本方法以表面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表面解剖学主要研究人体表面的形态特征,是解剖学的一个分支。体表解剖标志又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

固定标志,包括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如内、外踝尖;五官轮廓,如眉间;以及指甲、肚脐等在自然姿势下的可见标志。以固定标志来定位是取穴的常用方法,例如,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两眉中间取印堂,指甲旁定井穴,脐中为神阙穴。

活动标志,包括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尖端等活动姿势下出现的标志。例如,人低头时,颈背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即是第7颈椎棘突,其下凹陷处即为大椎穴。

在现行标准下,人们还选取了经穴中的某些穴位作为基准穴点,包括尺泽、太渊、阳溪、曲池等,共21穴,其作用与体表解剖标志点相同,可用于其它穴的定位。例如,偏历穴定位,在前臂后外侧,腕背侧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图片

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也称骨度分寸法。本方法以《灵枢·骨度》篇记载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创用的折量分寸作为定穴的依据。

《灵枢·骨度》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骨度分寸,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将人体一定区段的长度和宽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一份即为1寸。常用骨度分寸举例如下:

头面部:眉间至前发际正中为3寸,耳后两乳突之间为9寸;胸腹部:剑胸结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四肢部:肘横纹至腕掌侧远端横纹为12 寸,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寸。

应用本方法取穴时,可根据骨度分寸,将腧穴所在部位分为若干等份来定位。比如,丰隆穴在外踝尖上8 寸,已知腘横纹到外踝尖为16 寸,则取该部位中点,可确定丰隆穴的竖向位置,再根据丰隆穴位于胫骨前肌的外缘,即可准确定位该穴。

指寸定位法

本方法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穴位,又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本方法出自孙思邈《千金要方》,主要用于四肢部、面部和背部,常用“指寸”有以下三种:

中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拇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大拇指最外侧关节)的宽度作为l寸。

横指同身寸,将被取穴者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图片

实践应用

上述三种定位方法并非彼此孤立,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配合使用。如有时单凭骨度折量定位法并不能准确取穴,还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照被取穴者的手指寸比量取穴。

临床应用又有“二步定位法”,即分两步定位,先运用上文三种方法确定腧穴在体表的大致位置,再以被取穴者对穴位刺激的感应来最终定位,如选择以手指按压有痛感的点位为所寻腧穴。道医则可依靠传承之力“以气探穴”,定位更加准确。

最后,正确取穴还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动手、多实操,是掌握一门技能的必经之路。新手可从相对安全的四肢部穴位入手,首先要知道必要的解剖部位,如腓骨、胫骨、桡骨、尺骨等;再记住四肢部位的骨度分寸,如前臂12,小腿16;最后结合手指同身寸定位腧穴。另外,身体上有一些特定的穴位是禁针或禁灸的,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