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依本分安神气,何虑仙都不挂名——萨祖修行之路的启示
说到修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经历和环境,让每个人对修行都有自己的见解,谁也无法给出一个标准化的答案。有些人喜欢清静独处,隐居在人迹罕至处修行。有些人喜欢宗教氛围,选择在道教宫观中修行。还有些人喜欢世俗烟火,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大家修行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人想得道成仙,修得正果;有的人想助人助己,获得圆满;也有的人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内心释然,摆脱痛苦。
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萨守坚祖师,也被尊称为萨真人、萨祖。以凡人之躯,刻苦修行,最后位列道教四大天师,堪称是凡人修行的偶像级前辈。回看萨祖的修行之路,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虽然萨祖的得道之路跌宕起伏,但对萨祖而言,却是举重若轻。萨祖曾言:“但依本分安神气,何虑仙都不挂名。”“本分”指的是修行人的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即修行的分内之事。“神气”指的是人体的“三宝”精气神。也就是说如果做好修行的分内之事,保养好精气神,何愁不能的道成仙呢?
一、保持修行的初心
《雷说》中记载,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王文卿和林灵素三位祖师在传法之后,曾提醒萨祖:“子当利物济人,积功累行,庶得诸天拥护,魔王保迎,易于成就”。也就是说除了要修习内功之外,还要积功累行,才能有所成就。而萨祖也谨遵师训,修行路上不忘初心,为民众解除病痛、斩妖除魔、超度亡魂。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民众之间积累了广泛的信仰基础。《萨天师宝诰》中记载萨祖“施财合药济群生,积行累功修至道。”《启请誓咒》也记载萨祖“常将铁罐施加持,普施含灵皆得度。”
萨祖寻道求法、治病救人、收王灵官为徒、斋醮济幽、位列仙班等传奇经历,为元代、明代的通俗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关萨祖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如元杂剧《萨真人白日升天》(此剧已轶失)、《萨真人夜断碧桃花杂剧》,元代秦子晋撰《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明代《列仙全传》,明代邓志谟的《咒枣记》等。随着文学作品的传播,萨祖法术高强、持戒救苦的形象深入人心。
尽到修行人的本分,看起来是一个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但在实际的修行路上却常常会被忽略。通常在修行之初,都会发下宏大的志愿。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心开始逐渐模糊。有的人开始沉迷于各种玄幻的法术,有的人觉得自由受到束缚,有的人开始心生懈怠……
我们应当学习萨祖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精神,时刻牢记“利物济人,积功累行”,才能最终功德圆满。修行不仅要发下大愿,更要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巩固。当我们的愿望和行为,与祖师、师父的愿望相同时,就有了“何劳妙手涂吾像,但愿君心合吾心”的感应,自然能获得祖师的加持、护佑。
二、修炼好精气神
“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对“精气神”的修炼,是修行人练习真功夫的开始。《雷说》有云:“但恃精气神三者为根本。夫人固其精,养其炁,保其神,使之三宫往来,升降不息,则家家蓬莱,处处神仙矣。”
萨祖认为,对元神的修炼非常重要,是符箓行之有效的关键。《雷说》有云:“行先天大道之法,遣自己元神之将,谓之法也。”同时强调,元神可与神灵相感应。符箓、咒语、手诀等,更多的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内天罡诀法》中有诗云:“一点灵光便是符,时人枉费墨和朱。”
萨祖一派的雷法威力巨大,其修行核心也是立足于自身的修炼。将自身与自然、大道合为一体,则“能以吾之精神,融会一炁之精神,以吾之造化,适量五行之造化,则道法妙矣。”如果能参透此理,修行有道,就能体会到“以炁合炁,以神合神”的境界。最终,能做到“吹而为风,运而为雷,嘘而为云,呵而为雨,千变万化,千态万状”都是源于“种种皆心内物质”,也就是二炁五行皆萃于“吾身”。
可见对精气神的修炼,是修行人的必修的内功。即使不能达到萨祖“运风雷与咫尺之间”的境界,也是健康长寿、修行养生的捷径。同时,当精气神逐渐充足了,真正的自我也开始浮现出来。随着修行的深入,可以更好的感知身体,感受情绪,了解自我,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作为萨祖一派的后世弟子,更应以萨祖师的言行举止来规范和要求自己,与祖师心意相通,修得自己的圆满。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