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祖修真传奇②:千里寻徒的师父,竟然早已羽化
道门修行,其实非常讲究机缘。
而机缘这方面,又很微妙,不同人的修行机缘总是千差万别。萨祖踏破铁鞋无觅处,朝思暮想求不得的道法,对有的人而言,得来全不费工夫,甚至天生就拥有。
比如虚靖天师。
虚靖天师是另一种天选之人。五岁被称作神童,九岁继承天师之位,十三岁朝见皇帝获得青睐,三十六岁预知朝堂祸乱将起,遂羽化而去。来时豪迈,去时洒脱,如此即是。
相比之下,萨祖的求道之路坎坷崎岖,开局就是漫长黑夜,修行机缘实在是不怎么好。
殊不知,命运的转机已经悄然降临。
破局的关键就在于“人心”。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同源同构共称三才,也就是说,天地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所以宇宙间还有一种法则:至诚之心,可以感天动地。
萨祖正是这种法则的实践者。
诚感天地,霞光万道
对于萨祖来说,失去金钱不算什么,失去光阴也不算什么,还有什么比理想破灭更可怕的?希志神仙,就是今生矢志不渝的理想。只要一息尚存,就决不会半途而废。
这种至诚求道之心,天地感应到了,有的人也感应到了。
道教历来有“师父找徒弟”的说法。徒弟找师父往往比较难,但师父找徒弟就容易多了。师父作为得道者,站在更高处,自然看得更清楚。所以道教史上,有许多祖师都选择云游四方,寻找有缘弟子。
相传萨祖也是“师父找徒弟”。
走到陕西时,萨祖虽然精神上饱经沧桑,但肉体上一点也不饱:行囊已尽。这天萨祖正坐在路边石头上暗自惆怅,只见迎面走来三位仙风道骨的道人,既是同道中人,还是要起身相迎寒暄一番。
说起来也是巧了,三位道人恰好也来自江西,没准还认识虚靖天师呢,萨祖连忙向其打探消息,不料却得知了一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虚靖天师羽化了!
变故来得如此突然,坚强如萨祖也不禁仰天长叹,感慨造化弄人。
其中一位道人安慰他,不必沮丧,继任天师的道法也很高,而且我们很熟悉,可以帮你写推荐信......似乎又见到了希望。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更不寻常了,简直是天大的惊喜。三位道人说,千里相会也算有缘,看你求道心诚,就再助你一臂之力,当即分别传授萨祖咒枣术、五明降魔扇扇疾术和雷法。就这样,萨祖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喜获三种道法以及一枚宝扇。
三位道人似乎还有事在身,没有再多说什么,很快就告辞离开了,仿佛从天而降,又飘然而去。萨祖肃然伫立在风中,凝望他们远去的背影,感觉到天地间笼罩着霞光万道。
天大亮了,该继续赶路了。
所遇三师,竟已羽化
三师所传之法怎么样呢?萨祖试了一下,立竿见影,效果惊人。
法术很灵验,又很实用,接下来的路程就轻松多了。萨祖重拾医者角色,不过这次是道医,沿路施展咒枣术和扇疾术救死扶伤,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当然,也顺便收取了一点法金,比如咒一枚枣,需要七文钱。
再也无需为路费发愁了,但萨祖依然囊中羞涩。
原因很简单,所得钱财被布施出去了。真正淡泊名利、悲天悯人者,永远不会对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尤其是在自己有能力时。如今萨祖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他尽己所能去救济贫苦百姓,每天仅留七十文钱自用,然后再治病救人收法金,再将法金济贫苦。可谓是不辞辛劳,循环往复,一举多得。
千金散尽还复来,复来千金还散尽——这大概就是修行人凭本事吃饭的最高境界。
路虽远,这次终将能至。仰望着雄伟庄严的天师府,萨祖心潮澎湃,匆匆整理好衣冠,快步走了进去。出人意料的是,三十一代天师更激动,他见到信后泪流满面,那熟悉的笔迹,分明是虚靖天师亲笔所书。信中还提到,另外两位道人是神宵派的林灵素和王文卿(其实这二位也已经羽化),并嘱托他将天师世家的其它道法一并传给萨祖。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可能萨祖也没想到,至诚之心感应来的,竟是如此大机缘——三位得道仙人重现世间,专程只为他一人传法。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这段萨祖求道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而现实中,萨祖拜师学法可没这么容易,乃至往后余生,都在为当时的行为负责。
文字整理/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