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易黄汤
易黄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固涩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组成。
易黄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清代名的《傅青主女科·带下病》,原文记载为“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所以世之人有以黄带为脾之湿热,单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绕於任脉、胞胎之间,而化此黅色也,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方用易黄汤”。
“带下”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而“带下病”之病名则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带下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病即统指妇科经、带、胎、产疾病,狭义的带下 病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黏液,通常称为白带。明清时期的《鸡鸣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理性带下和病理性带下的区别。
《傅青主女科》中将带下按白、青、黄、黑、赤五色论治,即“五色带”。作者从辨证入手,详细记载了表象与制法,对此方的病因病机、主治病症、服用剂量、服用方法等也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在此之后,易黄汤被广为传播,并沿用至今。
易黄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固肾止带、清热祛湿之功效,主治肾虚湿热带下。书中言其“而治带之黄者,功更奇也”,说明其针对湿热证之黄带的效果更好,症见带下粘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
方中山药、芡实补脾益肾、固涩止带,《本草求真》曰“山药之补,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胜于山药”,故二者共为君药;白果收涩止带,兼除湿热,故为臣药;车前子有清热利湿通淋之效,黄柏有清热燥湿之功,两者合用可清利下焦湿热,故均为佐药。诸药合用,重在补涩,辅以清利,既能健脾补肾,又能利湿清热。
全方组成,针对主症,使肾虚得复,热清湿祛,则带下自愈。
原方中对于药物用量和炮制的记载为“山药一两(炒),芡实一两(炒),黄柏二钱(盐水炒),车前子一钱(酒炒),白果十枚”。
炮制,古称炮炙,是中药加工的重要过程。炮制的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药效。易黄汤中除了白果外,其余药物均需要炒制。
山药:山药的炮制方法主要以切制、炒制、焙制、蒸制、酒制、盐制为主。炒制山药从宋朝起就有记载,并使用广泛。到了明朝还出现了不同的炒制程度。易黄汤原方记载山药为炒用,取其不黏不滞、促进通调之效,则建议按照《中国药典》清炒法中炒黄所记载的炮制规定进行炮制。
芡实:芡实最早的炮制方法记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中,“此实,去皮做粉”。《食疗本草》中则言其“生食动风冷气,可取蒸之,于烈日中曝之,其皮壳自开,挼去皮,取 仁”,说明了芡实生食不易消化,因此多为熟食。明清时期则多以蒸制、炒制为用。易黄汤原方记载芡实为炒制,建议按照《中国药典》清炒法所记载的炮制规定进行炮制。
黄柏:黄柏主要有净制、切制、酒炙、蜜制、盐制等十余种炮制方法。关于黄柏炮制的最早记载为《雷公炮炙论》中的“蜜涂火炙”。而《本草纲目》中则提出“黄檗性寒而沉,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的理论。《傅青主女科》原方中标注黄柏为盐水炒制,则建议按照《中国药典》收载盐黄柏这一规定进行炮制。
车前子:车前子炮制的最早记载见于《华氏中藏经》,为“炒”法。唐代时出现酒浸、酒洗、略炒等方法。到了宋代进一步发展,多见于酒浸炒、酒蒸炒等。明清时期则出现米泔水浸煮蒸炒,但大多还是以酒蒸炒为主。《傅青主女科》原方中标注车前子为酒炒,建议按照《中国药典》酒炙炮制工艺进行即可。
易黄汤的应用
《傅青主女科》根据带证的辨证特点,以及临床所见,将带下病分为白、青、黄、黑、赤五种。认为白带为“湿盛而火衰”,青带“乃肝经之湿热”,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黑带“乃火热之极也”,赤带为“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可见五色带的病因都离不 开湿及湿热。
傅氏在《傅青主女科》中言易黄汤“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
加减使用:若湿甚,原方加土茯苓、薏苡仁以祛湿;若热甚,原方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以清热解毒;若带下不止,原方加鸡冠花、墓头回以止带。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易黄汤主要被用于治疗阴道炎、盆腔炎、人乳头瘤病毒,以及生殖器疱疹、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症。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