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理气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组成。
橘皮竹茹汤的出处
本方最早记载于东汉的《金匮要略》中,原文为“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橘皮竹茹汤是用于治疗哕逆而创制的。由于流传久远,在后世诸多医籍中出现了许多异名同方的记载,如《伤寒总病论》中的“大橘皮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橘皮汤”、《医学纲目》中所载的“陈皮汤”、《古今古今医鉴》中的“橘参饮”和《普济方》中的“橘参散”等。此外,还有许多同名异方的记载。
总之,后世医家对于橘皮竹茹汤的方名和主治均有不同程度的延展。
橘皮竹茹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有降逆止呃、益胃清热的功效。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症见呃逆或呕吐、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等。
《金匮要略》中载“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对其治证病机的描述较为简略。通过历代医家的临床使用经验,可对橘皮竹茹汤的病机归纳总结为三个方面:
1、胃虚有热、胃气上逆。金代的《伤寒直指》中言“胃虚热而哕,橘皮竹茹汤”,这是最早概括出“胃虚有热,胃气上逆”治证病机的医书,此理论也广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2、脾胃虚寒、胃失和降。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曰“橘皮竹茹汤治咳逆呕哕。胃中虚冷,每一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至于惊人”,说明了橘皮竹茹汤“脾胃虚寒,胃失和降”的治证病机。而这一理论仅在明清时期的医书中略有辑录。
3、脾胃虚弱、寒热不著。清代的《金匮要略论注》中记载本方是“专胃虚而冲逆为哕矣”,表明“胃虚冲逆”的治证病机。此理论强调了其治证病机乃中虚为要,不重寒热。
方中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二者同用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虚,且与橘皮相伍可行气与补气兼顾。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与竹茹相配清中有温。二者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并调和诸药,是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共奏理气降逆、益胃清热之功。
橘皮竹茹汤的应
本方是治疗“哕逆”的著名方剂,而历代医籍对橘皮竹茹汤功能主治的记载主要包括哕逆、呃逆、咳逆、吃逆、吃忒、哕、呃等,这些皆属异名同证,在现代《中医内科学》中都被归纳为呃逆之证。
加减化裁使用:若胃热呕逆且气阴两伤,可原方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若胃阴不足,可原方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若胃热呃逆且气不虚,原方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橘皮竹茹汤仍主要被用于治疗呕吐,如妊娠呕吐、药物不良反应性呕吐,以及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另外,以橘皮竹茹汤为基本方,在辩证后,与健脾理气消食药合用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与化痰止咳平喘药合用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与清热药合用可治疗发热性疾病。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