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危险 ——冬季谨防温度差

时间:2024-12-1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67

几年前,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文中详细记录了冬季身处北方家中的老人因暖气过热开窗透气,形成南北通透的穿堂风,又因为对身体健康过度自信而不穿上衣,最终造成身体在短时间内遭受巨大的温差冲击,快速失温却没察觉,随后迅速出现了高热、寒颤等症状,最终确诊为严重的流感并发症,经历了漫长且艰难的治疗过程。

以下这些场景是不是很常见:餐馆里朋友聚餐吃热了,不穿外套就想出去透透气;比如泡澡泡得热乎了,想去门口吹吹风;比如健身房里撸铁时又热又闷,想去外面凉快凉快……

以上这些类似悲剧,在生活中并不罕见。随着取暖设施的普及,使得即使是严寒的冬季,家里、商场里、饭店里都温暖如夏季。可一旦开门出去,那迎面而来的寒风,瞬间就能让人感到透心凉。尤其是北方,动辄零下十几度。这种快速降低的温度,不仅会导致着凉、引发肺部炎症,更危险的是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图片

一、快速失温的危险

人是恒温动物,具有一套精密的温度调节系统。正常情况下,体温维持在36.5°C至37.5°C之间,这是保证身体各项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当人体暴露在极端或突然变化的低温环境中时,体温调节机制会启动一系列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包括皮肤血管收缩、颤抖产生热量等。然而,当这些生理调节不足以抵御外界寒冷时,体温就会迅速下降,进入失温状态。

快速失温的危害:

轻度失温:体温降至34°C至35°C之间,人会感到寒冷、颤抖、手脚麻木,判断力下降,行动迟缓。此时,如果未能及时采取保暖措施,情况将进一步恶化。

中度失温:体温降至32°C至33°C,颤抖停止,但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是因为身体为了保存核心温度,已经停止了对四肢的供血,导致外周循环障碍。

重度失温:体温低于32°C,可能出现昏迷、心跳呼吸减慢、心律不齐,甚至心脏骤停。此时,生命危在旦夕,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救援和复温治疗。

快速失温不仅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低体温症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如果不是处于野外等极端环境中,一般不会出现中、重度的失温。但是,在城市生活中更需要注意的是:温度差!

尤其是当冬季室内温度接近30度,穿件单衣都嫌热时,浑身腠理处于开放的散热的状态,如果突然遭遇外部寒风刺激,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面对突然的温度变化,血管会紧急收缩,诱发多种疾病。

图片

二、应该怎么预防

面对快速失温这一潜在致命危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逐步适应温度变化:无论是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还是从炎热的户外进入空调房,都应逐步适应温度变化,避免突然暴露于极端温差中。可以通过增减衣物、调整室内温度或使用过渡空间(如门廊、阳台)来缓解温差冲击。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冬季在家中,合理调节供暖设备的温度,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同时,注意通风方式,防止形成强烈的穿堂风,特别是在冬季,通风时应关闭部分窗户,或使用换气扇等辅助设备。同时,需穿着合适的衣物、围巾、帽子等,以适应室内室外不同的温度环境。还应及时补充热量和水分。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应格外注意防风保暖。以上这些外在条件都不难,难的是要在头脑里建立防范的意识,避免让身体在无保护状态下进行大幅度温差环境切换。

总之,温度差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关注环境温差变化,适时调整生活习惯,是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快速失温伤害的关键。

文字整理/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