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藏在青春背后的阴霾
青春,本该是色彩斑斓、活力四射的,但有时候,这片天空也会布满阴霾--青少年抑郁,它像一场无声的暴风雨,悄然侵袭着青少年的心灵。在这个本该无忧无虑、充满梦想的年纪,孩子们却陷入了深深的悲伤和绝望之中,无法自拔。
俗话说“少年哪识愁滋味”,在青春蓬勃的年纪,物质条件越来越丰裕的当下,抑郁症是如何把魔掌甚至伸向了风华正茂的青少年的呢?
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与其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显然,一旦患上抑郁症,就像被一只如影随形的“黑狗”缠住,几乎无法好好工作与生活。
住在青少年身体中的“黑狗”,似乎没有成人体内的“黑狗”凶狠。青少年群体本身就十分特殊,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少年开始渴望独立,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依赖父母,产生了“离家趋势”,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闭锁性”,他们不愿意轻易向外界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然而,恰恰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十分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他们既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关爱,又害怕被他人了解和评价;既希望保持独立和自主,又难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这种矛盾性使得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变得复杂而多变。
矛盾、敏感、渴望独立又无法独立、幼稚与成熟并存……这些心理让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饱受情绪困扰,一旦处于长时间的纠缠与拉扯,会让他们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时“黑狗”就会悄然出现,一口咬住正在痛苦中挣扎的青少年们,而被“黑狗”咬住的青少年们,常常披着不愿学习的外衣。
这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叛逆。所以很多孩子身患抑郁,却被曲解为“矫情做作不上学”。不仅仅无法得到及时救助,反而推向更为沉重的深渊。事实上叛逆与抑郁有着本质的差别。
叛逆,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寻求自我认同和独立,而与父母、老师等权威产生冲突的一种表现。它通常表现为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情绪波动大,但并不一定伴随着长期的情绪低落和自我否定。而青少年抑郁,则是一种持续的情绪障碍,患者会长期闷闷不乐,不愿与他人交往,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叛逆和抑郁时,应该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叛逆可能是孩子成长的烦恼,而抑郁则可能是孩子心灵的创伤。两者虽然都表现为行为上的异常,但背后的原因和性质却截然不同。
面对青少年抑郁这一难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其实,修行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或许能给青少年带来启示:
一、知足常乐。
在青春的旅途中,我们总是渴望更多,却忘了停下脚步,欣赏身边的美好。当我们总是把关注点放在得不到的地方,就无法感受到生命的丰满,沉迷在匮乏的痛苦当中,我得不到爱,得不到理想的成绩,得不到理解肯定等等,一味外求只能让我们沉浸在抑郁的深渊。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放不下包袱。抑郁症的根本诱因,是个人欲求超过了能力所导致的。成绩不是唯一,努力才最闪耀。每一次挥洒汗水的瞬间,都是成长的足迹。物质虽好,适度才妙。不盲目攀比,不追求奢华。知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让心灵在简单中找到宁静。只有知足的心态,才能摆脱抑郁裹挟。
二、活在当下。
“昨日不可追,明日尚未至。”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然而,我们常常在懊悔过去的错误或者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学习不只是任务,更是成长的阶梯。只有脚踏实地,卸下以往失败的包袱,专注于努力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为美好的明天奋斗,才是最能把握的当下。现在,就是探索未知的最佳时机,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当我们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就会发现,每天都有小的进步,校园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三、回归本真。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纯真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在快节奏的时代,由于中考、高考的现实压力,大多数家长和孩子更关注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正因如此,世俗不良思想往往会趁隙入侵,给青少年带来诸多心理困扰。青少年精神面貌的本真应该是生机勃勃、意气风发的,需要用真善美的思想来浇灌,用善言善行来引导,时时荡涤心灵上的尘埃,让他们的内心回归保持纯净,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影响,保持心理建设茁壮成长。
除此之外,道家历来讲究阴阳同调,身心同治。青少年抑郁症会引起身体不适如少气懒言,行动迟缓,胸闷等症状,可以通过练习导引,针灸推拿,服用汤药来辅助调理,达到疏肝解郁的效果。同时可以鼓励孩子们多参加户外活动,吸收大自然的雨露阳光,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科学的饮食、规律的作息以及适当的运动来调理脏腑经络之郁、情志之伤。
综上所述,青少年抑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用爱心和耐心去关注并理解孩子们,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心病还需心药医。”让我们一起努力,点燃一盏智慧的明灯,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文字整理/杨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