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人物 | 神医:华佗
华佗(约145年-208年),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后世也以“神医华佗”、“华佗再世”、“元化重生”赞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在道教中,华佗被尊为“青囊济世华真人”、“神功妙手华真人”,民间一般尊称“华佗仙师”“华佗仙翁”等。
不求名利,以医济世
东汉时期,在多数读书人眼中,以出仕做官为荣。然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纲不正,华佗目睹了腐败的官场和苦难的苍生,不求名利,弃绝仕途,选择了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以医济世,并且作为其一生的事业。
华佗年轻时兼通数经,通晓养性之术,游学徐州期间,拒绝了太尉黄琬征召其做官,也谢绝了沛相陈珪举当孝廉的请求,“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不过他并不穷居荒山,而以悬壶济世的方式行走于各地,可以算是“隐于市”的人物,他的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民间的信仰和爱戴,华佗也成了我国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的医家。
养生“五禽戏”
《三国演义》对华佗相貌的描述为:“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后汉书》则记载:“他晓养生之术,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可见,华佗除了高明的医术外,也精通养生之术。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
华佗在《庄子》“二禽戏”(“熊经鸟伸”)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鹤)的动作和姿态而创立的一种强身健体的功法,是一种动静兼备、刚柔并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既主治一脏的疾患,又兼顾其他各脏,能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外科鼻祖
对于中医,多数人把它归属到内科,其实中医也有外科,而远在汉朝就曾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手术外科的专家,并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的外科手术,也得到历代的推崇,明朝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中就曾有这样的描述:“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
说到华佗的外科手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三国演义》中他给关公“刮骨疗伤”的故事:战役中,关公右臂为魏军毒箭所中,请华佗进行诊治,由于军营无“麻沸散”,华佗便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目睹之人无不心惊肉跳,关公却饮酒食肉,谈笑下棋,全无痛苦之色。
华佗为关羽刮去骨上之毒后,敷上疮药,进行缝合。手术后不久,关羽就感觉右臂伸屈自如。这个故事在颂扬关公之神勇的同时,也说明了神医华佗的医技高明,被后世人们称赞和敬佩。
“麻沸散”
对于外科手术,病人是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三国志·华佗传》记载:“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讲的是华佗给病人饮用麻沸散后,病人如醉死,华佗便施行手术。
这种饮用麻沸散后如醉死的状态,跟如今的麻醉异曲同工,因此华佗也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在中国医学史,以及世界医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创举,华佗使用的“麻沸散”也是世界史记录最早的麻醉剂。
关于麻沸散的药物组成,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其配方也存在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由曼陀罗花、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天南星这六位药材组成;另一种说法是由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组成。但据后人考证,这些都可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虽然原配方随着华佗离世失传,但却开启和促进了后世对麻醉药的研究和探索,病对后世的外科医学手术产生重要影响。
医学著作
据史料记载,华佗因不服曹操之命为其专职保健,后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其记载的医学著作有《枕中灸刺经》、《内事》、《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方》、《青囊书》等,但都未能传世,据载均于华佗临刑前烧毁。
正如“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作为一位终身“以医济世”的医家,华佗的医学成就和影响对后世是全方位的,华佗的名字,也已是卓越医术和高尚医德的代名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追求更高的医术境界和人文关怀,也因此在道医中享受很高的盛誉和地位。
【神医华佗宝诰】
志心皈命礼
神医本是汉魏人,五月五日午时生。外科水法济世间,麻沸神散救良民。刳腹破背,显医道之玄妙;抽积割聚,行药石所不能。功演五禽之戏,法开疮科之目。医术通神,正气千古。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神医华佗祖师,药王仙师。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