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理气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厚朴、陈皮、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组成。
厚朴温中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金代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记载为“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厚朴(姜制)、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以上各五钱),干姜七分。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制法与服法为“上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金元时期的医籍中对厚朴温中汤的记载相同;到了明代,医籍记载大多仍沿用原方的组成,只有少许变化,如“橘皮”改为“陈皮”,以及《明医指掌》记载方中无“草豆蔻”,再如《东医宝鉴》中用的是“赤茯苓”而非“茯苓”;再到清代医籍,记载大多与原方相同,只在煎煮时偶尔出现用姜皮而非生姜,如《环溪草堂医案》,或是用黑姜炭灰替代了生姜,如《幼幼集成》、《金匮启钥·幼科》。
这里着重说明一下橘皮与陈皮的区别:未经加工的新鲜果皮为橘皮,而经过干燥处理后的橘皮则是陈皮。《内外伤辨惑论》原方记载为“橘皮(去白)”,而从明代《普济方》开始记载多为“陈皮(去白)”。从历代可查阅的医籍文献中发现,厚朴温中汤的处方组成绝大多数均记载为“陈皮”,因此本方流传至今,方中使用的也为陈皮。
厚朴温中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温中行气、燥湿除满的功效,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症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等。
方中厚朴有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之效,为君药;草豆蔻可温中散寒、燥湿除痰,为臣药;陈皮可理气健脾,木香可行气宽中,二者合用能疏肝和胃,疏利三焦,温中止痛。干姜、生姜温脾暖胃以散寒。茯苓渗湿健脾以和中。以上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功兼佐使。
厚朴温中汤以行气为主,兼以温中燥湿以除满。诸药合用共成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使寒湿得除,气机调畅,脾胃复健,则痛胀自解。
本方虽名为“温中汤”有温中之功,但其主要功效重在理气。因此,凡系脾胃寒湿气滞所致之疾,皆可使用此方。
厚朴温中汤的应用
《内外伤辨惑论》中用“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阐释了厚朴温中汤的功效,后世医籍中对于其主治范围的记载与《内外伤辨惑论》大多相同,皆为脾胃虚弱,再受寒导致的腹胀、腹痛等证。
明朝时期的《证治准绳》将其主治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治疗劳倦所伤的虚寒,以及《景岳全书》中增加了“寒滞脾胃,或为痛为痞,而中气不虚者”的记载;清朝时期厚朴温中汤的治疗范围略有扩展,如《彤园医书·小儿科》记载其可治疗小儿久病脾虚,《证治汇补》记载其可治疗脾胃着寒、停食,《重订通俗伤寒论》记载其可治疗夹痛伤寒;民国时的《增订通俗伤寒论》记载其可治疗伤寒夹证。
加减使用:若腹痛甚者,可原方加肉桂、良姜以温中散寒;若身重肢肿者,可加大腹皮以下气利水。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厚朴温中汤主要被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脾胃虚寒证型的胃痛、胃炎,寒凝气滞型的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肠痉挛等。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