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春节民俗里的道教文化——压岁钱该怎么压?

时间:2025-01-2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21

若说谁最爱过年,一定是孩子们了。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以买新衣,放鞭炮,又热闹又喜庆。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到来自长辈们的压岁钱。有了压岁钱,就能自己挑选喜欢的零食和玩具。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压岁钱其实是寄托了长辈对于晚辈的关爱。

图片

一、压岁钱的由来

1.厌胜钱

有现存文献记载的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又叫厌胜钱,虽然叫“钱”,但不是古时候流通的钱币,只是大都外圆内方,形同古钱币,作为佩戴玩赏的避邪饰物。

“厌胜”一词就与道教有关,有祈福禳灾之意。压岁钱正面往往会刻有吉祥的话,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福寿康宁”“长命百岁”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到了唐代,宫廷有“春日散钱”的风俗。宋代的“厌胜钱”也被称为“随年钱”。到了明清时代,压岁钱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流行。

2.压祟钱

压岁钱在民间传说中,还跟一位的异兽——祟有关,传说祟最喜欢在除夕夜出来害人,常常趁人不备潜入家中伤害小孩。为了抵御祟的侵害,大人们会穿一串铜钱,给孩子“压祟”这样祟就不敢前来了。铜钱一般是8个,暗合八仙之意,其法力能降“祟”祛灾。岁谐音“祟”,于是也就有了压岁钱的传说故事。

清代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记载除夕时:“给家人金银铜钱,名为‘分钱’,亦曰‘带钱’,俱一百二十文,盛以绢袋,如茄如瓶,夜贮床头,曰‘压祟’。”有趋吉避凶,压制鬼祟的意思。

这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孩子的祝福。

图片

二、压岁钱的注意事项

压岁钱不仅是一种春节习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也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现在的压岁钱一般会装在印有吉祥的文字和图案的红包里,寓意吉祥喜庆。金额通常是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在给孩子压岁钱时,长辈通常会说一些吉祥话,如“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学业进步”等。

给孩子压岁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用现金。

虽然现在电子支付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由长辈亲手送给晚辈的传统方式,却显得更有仪式感,更容易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美好的祝福。

2.选择用新币。

压岁钱的钱币尽量为新币,寓意吉祥喜庆、新年新气象,给人一种清新、祥和的感觉。

3.使用红包装。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吉祥、幸福的象征意义。明代秦镛《清江县志》记载:“除夕……小儿以红缕结钱龙,曰‘压岁’。”所以那时的压岁钱是用红绳串上,和现在用红包装压岁钱是一个道理。如果手头没有红包,也可以将现金直接放在红色信封中,但尽量避免使用白纸包或其他颜色的封套。

源自道教文化的压岁钱,早已融入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美好祝愿,通过这种的方式,源远流长。给孩子压岁钱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对孩子幸福成长的衷心祝福。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