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人物 | 灵应药王:扁鹊

时间:2025-02-0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24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又名敝昔,号卢医。渤海郡鄚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主要著作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扁鹊医书》。扁鹊仁心仁术,济世救民,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为医祖。宋仁宗为扁鹊建庙,并尊扁鹊为医神,封号灵应侯,后又封为神应王,道教尊其为“灵应药王真君”,《正统道藏》载有《药王八十一难真经》。

拜师学医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年轻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少时为人舍长”,有一位常客叫长桑君,扁鹊认为他是位奇人,对他特别恭谨,长桑君也认为扁鹊非普通人,一直在观察扁鹊。十多年后,长桑君决定传授扁鹊独门医术,于是私下跟扁鹊说:“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并告知“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又将秘方和医书一并传授于扁鹊。扁鹊按其交代服药三十日,果然有了透视物体的能力,能用肉眼透视人的五脏六腑,而且能发现病兆的症结所在。得长桑君真传后,扁鹊便开始行医生涯,为百姓解除病痛,因其医术高明,被当时赵人尊称为 “扁鹊”,即“在赵者名扁鹊”。

周游列国

扁鹊一生遍游行医,足迹遍布列国,每到一处,他先观察当地的环境,了解当地草药的特性,同时根据当地的习俗和流行病症,调整自己的医疗方式,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在邯郸,扁鹊发现女子多因湿热过重而罹患带下病症,便迅速转变角色,利用本土草药,结合调理饮食的方法,为许多女性解除疾患,成为专注于妇科疾病的“带下医”。到洛阳时,闻知老人多患疾病,就做专治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的医生;转至秦国,他察觉到儿童疾病高发,便专注于小儿科,为当地儿童治疗疾病。他“随俗为变”,成为医、药、技非常全面的“全科医生”。

图片

行医事迹

扁鹊三见齐桓侯:扁鹊经过齐国,入朝见齐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齐桓公则认为自己没病。过了五天,扁鹊第二次见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齐桓公依不信。又过了五天,扁鹊第三次见蔡桓公,告知他:“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齐桓公还是没有理会。再过了五天,扁鹊第四次见齐桓公,扭头就走。齐桓公感到疑惑,派人问原因。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不久后,齐桓公病情发作,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前往秦国,蔡桓公最终因病去世。这也是给后世提醒:治病救人,不仅需医者高超的医术,更需患者的信任与配合。

救治虢国太子:扁鹊路过虢国时,听说虢国太子突发疾病过世。虢国国君十分悲痛,已经开始准备后事。扁鹊了解情况后,主动请求去为太子治病,经过诊断,认为太子的病是“尸蹶”之症,并未真死,于是对太子实施了针灸。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太子就苏醒过来,随后经调和阴阳、服用汤剂,二十天太子便完全康复。这件事让扁鹊的名声更加响亮,大家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的医术。这起案例不仅确证了扁鹊在诊断上的精准判断以及针灸技艺的高超,也为之后医学史上的假死症救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扁鹊换心:鲁公扈和赵齐婴两人患病,一起请扁鹊治病。扁鹊为他们诊断后说:“鲁公扈志强而气弱,所以善于思考但身体虚弱;赵齐婴志弱而气强,所以思考问题不深入但身体强壮。如果把你们两人的心互换一下,就能平衡,病也能好了。”于是,扁鹊让两人喝了麻醉药酒,使他们昏迷三天,然后剖开他们的胸膛,取出心脏互换,再给他们服用神药。两人醒来后,病就都好了,也没有感到身体有什么异常,但回去后,家人却认为不是同一人,最后由扁鹊解释了原委,才得以解决。这个故事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也被记载在《列子‧汤问》篇中,可见扁鹊的外科手术已出神入化。

著书立说

《汉书·艺文志》记载,扁鹊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这两部著作曾在中医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它们如今都佚失了。据相关考证推测,《扁鹊内经》可能侧重于内科(妇、儿科)疾病,或以药物内服为主的内治法方面的内容;而《扁鹊外经》或许更多涉及外科疾病,或以针灸、砭刺、砭石等为主的外治法相关内容。虽然原书已难寻踪迹,但从一些古籍记载及后世研究来看,其大概包含了诸多对病症的见解、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思路等,为当时及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基础。

对后世影响

虽然扁鹊的著作没能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其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却通过其他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后世中医的发展。如中医极为重要的脉诊方法,就承袭了扁鹊的相关理论,王叔和所著中医经典《脉经》,就受扁鹊影响颇深。而且,扁鹊所奠定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法基础,更是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奠定了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历经数千年沿用至今。司马迁称赞他:“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提出著名的 “六不治” 之说,即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扁鹊提出的这些理念,对于规范患者的就医态度以及医生的诊疗选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古代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图片

扁鹊在医学思想还有着诸多极具开创性和影响力的理念,他率先用阴阳来解释病因,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疾病的产生是阴阳失衡所致,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阴阳的变化情况,来探寻疾病的根源。同时,扁鹊将脏腑与经络学说紧密结合,以此来诊治疾病,依据经络气血的运行状况以及脏腑功能的强弱变化,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扁鹊还提倡预防思想,主张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节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时至今日,扁鹊曾经到过的地方,如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还保留着诸如“扁鹊故里”、“扁鹊村”、“扁鹊遗迹”、“扁鹊庙”、“鹊王山”等遗迹,尤其是内丘蓬鹊山,不仅是历朝历代朝廷祭祀扁鹊的场所,更是四海民众瞻仰缅怀神医扁鹊的圣地。

2012年,成都地铁三号线修至天回镇时,意外发现一处西汉墓葬。考古人员随即开展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医学简牍,命名为《天回医简》。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等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医简中的出现“敝昔”,经研究论证,基本可以论定“敝昔”便是传说中的“神医”扁鹊,而《天回医简》极有可能是失传两千多年的扁鹊医书,这也让扁鹊的医学经典得以重见天日。

【药王真君宝誥】

志心皈命礼

祖炁化生。德遇仙真。

饮上池水而开慧目。

行针石药而济世间。

玄妙通灵。医中至圣。

上医国祚。下拯生民。

疗病解难。普救群生。

玄默通乎天地。妙用动乎鬼神。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神应扁鹊。灵应药王真君。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