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有信仰
“信之一字,其理最真,其力最大。能以感天地,通神明,转生杀,扭生死,为圣为贤,作佛作仙,为修道者第一至宝。
学者认定此一字,紧抱心胸,须臾不离,则大本已立,不动不摇,不更不变。
从此进步,可以闻道,可以行道;可以了性,可以了命。”——摘自《通关文—不信关》刘一明祖师。
信仰,是一种坚定的精神力量。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为我们在迷茫和困惑中提供方向和力量。信仰不仅关乎精神层面的寄托,更是指导我们行为决策的重要准则。信仰能让我们产生敬畏之心,坚守道德底线,从而看淡世俗,节制私欲与罪恶。所以有信仰的人,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原则,精神有归宿。
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就像无证驾驶一样驰骋在人生道路上,是非常危险的。缺乏信仰与道德约束,仅凭法律的存在难以维系社会秩序,因为人性中固有的自私、贪婪、趋利避害以及攀比、嫉妒等特质,在没有约束与敬畏之心的情况下,会导致人类社会退化至丛林法则主导的状态,人性极度膨胀,行为愈发凶残,甚至超越野兽。信仰的缺失会使人在生活中失去底线与原则,精神空虚,灵魂无处寄托,心灵漂泊不定。因此,信仰对于人生而言至关重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道教的信仰观:
道法自然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而人应顺应自然,追求与客观规律的和谐统一。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充斥着攀比、竞争,人们对物质有强烈的欲望与追求,究其原因是精神的匮乏。精神是空虚的,就用物质来填充,以为这样才能获得对应的生存价值,殊不知勉为其难地追逐钱财名利只会让人惶惶不可终日,唯有顺其自然,才能回归心灵港湾,获得幸福与宁静。
在修行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修炼方法,如静坐冥想、吐纳调息等,修炼身心,逐渐去除杂念,达到内心的清净与平和。帮助自身提升精神境界,言行举止契合宇宙规律,实现与“道”的合一。
承负报应
《太平经》中写到:“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畜(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
《文昌帝君阴骘文》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当我们有承负报应的信仰,就不敢做坏事,因为我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好与不好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当我们有所畏惧的时候,怕凶事横祸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无形之中就形成了行为规范的自我约束。
积德行善
《道德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正所谓“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萨守坚祖师原本是凡人之身,但他谨记师父教诲:“应以利他之心,广积功德。”利用咒语与枣子救助贫苦,以雷法惩治奸邪,用宝扇为百姓伸张冤屈。最终,因其卓越功德而成就先天之位。
凡夫俗子虽然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好事,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加自身以及子孙后代的福报。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社会就更加和谐、进步与稳定。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难免遭遇挫折与困境。此时,信仰便成为心灵的慰藉与激励,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赋予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然而,在追求信仰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迷信与邪信的侵扰,保持清醒的头脑与乐观的心态,坚守正心正念。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信仰,人生有希望,脚下有力量!
撰稿人/杨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