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说承负,所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善行或恶行的后果,可能会即时体现在个人身上,也可能会延续到后世子孙。特别是那些流传给后代的善恶报应,称之为承负,就如同财富或债务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一样。在《太平经》中云:“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畜(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意思是有时人们行善却遭遇不幸,这是因为他们承受了先人的过错,这些灾难如同流水般延续下来,累积并影响了他们。相反,有人作恶却似乎得到了善报,这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先人积累了巨大的功德,这些功德如同涓涓细流,惠及后人。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复杂的编程,根据生生世世的功德和业障(就是做了多少好事和坏事)来呈现出当下的状态,当我们做下一个动作或选择的时候,便会影响到后续的一个呈现;同时我们与身边的亲人如子孙后代的人生又是一个关联的编程公式,就像Excel表里面的宏或者超链接,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也会通过量子纠缠或DNA遗传从而影响到他们。所以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下面以两个传说故事为例,我们一起来探讨承负报应的时间差概念。
六字再现
传说宋朝时有一位少年,自幼失去双亲,且身患残疾,只能依靠乞讨度日。然而,他心地善良,总是乐于助人。当地有一条湍急的河流,没有桥梁,每当河水上涨时,便成为当地居民通行的巨大障碍。目睹此情此景,少年萌生了建造石桥的念头。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捡拾石头,不顾旁人的嘲笑与质疑,最终堆积成了一座小山般的石堆。他的坚持与毅力感动了众人,大家纷纷加入建桥行列。然而,在一次凿石过程中,少年不幸被飞溅的石屑崩瞎了双眼,人们对此深感惋惜,认为命运对他不公。但少年并未因此抱怨,依然尽力帮助他人。石桥建成后,正当大家欢聚一堂庆祝时,少年却突遭天雷击中,不幸身亡。此事传至包拯耳中,他愤怒不已,在少年的挽联上愤然写下“宁为恶,勿为善”。不久后,宋朝的太子降生,却啼哭不止,太医们束手无策。皇帝于是命包拯想办法。包拯发现太子肌肤如雪,嫩白的小手上隐约显现出几个字,仔细辨认后,竟是自己写给少年的“宁为恶,勿为善”,大惊失色,慌忙试图擦拭,但字迹瞬间消失。太子见到包拯后,便停止了啼哭。通过游梦仙枕,包拯终于明白了少年的因缘。原来,少年前世作恶多端,需三世恶报才能还清罪业。神原本安排他第一世残疾孤苦;第二世双眼失明;第三世雷击暴尸。然而,转生为这一世的少年痛改前非,只想做好事。因此,神决定让他一世还两世的业,使他双眼失明。但少年依然不改其善行,神便将他第三世的业力也一并让他在这一世偿还,所以遭遇了雷击。这样,他三世应受的苦在一世就偿还完毕,来世将被安排托生于帝王之家,享受荣华富贵。
弃恶从善
传说清末年间,在京东卢龙地区,有一位赵员外,家境殷实,子孙满堂。赵员外与夫人育有三子,且皆已成家立业。六十大寿之际,他向三个儿子坦露了一个深藏已久的秘密:自己曾使用灌铅的秤进行不公平交易,通过黑心生意积累了财富,期间甚至间接导致了一位卖棉花商人和一位卖药材商人遭遇不幸。如今,他深感愧疚,良心不安,决定改过自新,广行善事。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此对他网开一面。自从他改邪归正以后,他的三个儿子相继因暴病去世,儿媳或改嫁或留下遗腹子。这一系列打击让赵员外困惑不已,他开始质疑承负报应的真实性。就在此时,三儿媳即将临盆,却难产三日三夜,无人能解。恰逢一位游方修行人上门化缘,听闻此事,便称有催生灵药,服下即可顺利生产。赵员外急忙请修行人进屋,三儿媳服药后果真诞下一男婴。赵员外大喜过望,对修行人感激涕零,设宴款待。席间,他向修行人倾诉了自己的困惑。修行人闻言,哈哈一笑,解释道:“善恶承负,报应不爽。你大儿子乃是被你害死的卖药材商人转世,前来讨债;二儿子则是那个被你坑害的卖棉花商人,转世来败你家业;三儿子亦是你欠下的业债所化,本欲给你招来大祸,却因你改恶行善,上天慈悲,将这三个败家子一并收去,使你逢凶化吉。如今你的业报已尽,这个孙子将是你行善积德所得的福报,将来必能光宗耀祖。”赵员外听后恍然大悟,更加坚信了承负报应的道理。《玄坛赵大元帅财神真经》云:“富不行善生败子。贫不安分丢性命。种瓜自能得瓜子。善善恶恶不差分。试看施济行善者。不发自己发子孙。白屋也会出将相。侯门後裔做乞人。善恶到头终有报。财宝不付作恶人。”可见上天给予的承负报应有其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曲折性、隐蔽性等,继而会存在一些善良的好人遇到很多坎坷、苦难、早逝,而一些作恶之人却荣华富贵、长寿的情况。然而承负报应的时间差,也是上天对我们的慈悲宽容,当我们行为有偏差的时候,我们仍有时间改过自身从而改变结果。正如《太上感应篇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所以不必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相報,皆是自作自受。所以时时观察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大道,及时行善,一切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