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习见习闻法”教你战胜恐惧

时间:2025-04-24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2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蟑螂就尖叫着跳上椅子,一想到要当众演讲就手心冒汗,甚至远远望见狗狗就绕道走。这些恐惧看似小事,却可能悄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其实有一种源自中医心理学的神奇方法——习见习闻法,它能帮你用最温和的方式,和这些恐惧说再见。

一、什么是“习见习闻法”?

举例来说,如果你特别害怕蜘蛛。传统治疗方法可能会让你直接面对一只蜘蛛,但这往往适得其反,反而加重恐惧。“习见习闻法”则完全不同,它会带你走一条温柔的路:先看卡通蜘蛛图片,再看真实的蜘蛛照片,接着观察玻璃箱里的蜘蛛,最后尝试用工具轻轻触碰。这个过程就像交朋友一样,从陌生到熟悉,让恐惧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这个方法其实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惊者平之”,就是这个道理。明代名医张景岳就曾用类似的方法治疗过一个怕打雷的官员——让人在他书房外由远及近、由轻到重地敲锣,模拟雷声,几个月后,这位官员听到真正的雷声也不再害怕了。

图片

二、为什么我们会害怕?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恐惧是大脑中杏仁核的过度反应。而中医的解释则更有意思:恐惧其实是“气”在捣乱。突然受惊时,我们的“气”会乱跑,表现为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长期恐惧则会导致“气”往下沉,让人腿脚发软、想逃跑。

比如社交恐惧,在中医看来是“肝气郁结”加上“胆气虚”,所以容易紧张到说不出话;而怕虫子的人往往是“心神不宁”,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吓一跳。习见习闻法就是通过渐进的方式,让我们的“气”慢慢恢复正常运行,最终达到“见怪不怪”的境界。

三、五步定制你的脱敏计划

1.找出你的恐惧

可以试着拿出一张纸,写下你最想克服的恐惧。是怕高?怕当众讲话?还是怕某种小动物?要具体明确。

2.设计你的“暴露阶梯”

把恐惧对象分解成若干个接触等级,从最轻微的开始。比如怕蛇的人可以这样设计:①看卡通蛇图片→②看蛇的表情包→③看纪录片里的蛇→④去动物园隔着玻璃看蛇→⑤尝试触摸蛇皮制品。

3.准备你的“缓冲技能”

每次接触恐惧对象后,立即做两件事:①深呼吸:吸气4秒→屏住4秒→呼气6秒,②按压手腕内侧的“神门穴”。

4.记录你的进步

用1-10分记录每次接触时的恐惧程度。只有当分数稳定下降后,才进入下一个等级。记住,这不是比赛,慢慢来比较快。

5.给自己奖励

每完成一个等级,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让大脑把“战胜恐惧"和快乐联系起来,这样下次就会更有动力。

四、生活中的实用场景

职场焦虑:如果你害怕当众演讲,不要一上来就挑战年终汇报。可以先对着镜子练习,然后找一两个信任的同事试讲,再逐步扩大听众范围。每次进步一点点,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能够从容应对了。

亲子教育:比如孩子怕黑,不要突然关灯逼他适应。可以先开着夜灯讲故事,然后换成更暗的小夜灯,最后才尝试完全关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但效果会更持久。

特殊恐惧:比如害怕坐飞机,可以试着先看飞机起降的视频,然后去机场观景台看真实的飞机,接着尝试短途飞行,最后甚至能享受长途航班了。

图片

五、为什么这个方法特别有效?

习见习闻法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尊重人体的自然规律。

我们的大脑有个特点:对重复出现的事物会逐渐降低反应强度。就像住在铁路旁边的人,刚开始觉得火车声吵得睡不着,几个月后却能安然入睡一样。

中医强调“治未病”,这个方法也是如此。它不是在恐惧爆发时才干预,而是通过日常的渐进训练,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反应模式。相比简单粗暴的“直面恐惧”,这种方式更温和,也更容易坚持。

六、注意事项

循序渐进是关键,千万不要贪快。如果某个等级让你感到非常不适,就退回上一级多练习几天。

量力而行。对于严重的恐惧症,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如果出现持续的心悸、失眠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结合其他方法。可以配合医圣道医的各种药茶,如失眠茶等茶饮或穴位按摩,效果会更好。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恐惧本身并不是坏事。它是我们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保护机制。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恐惧,而是学会与它和平共处。习见习闻法不要求你变成无所畏惧的超人,只是帮你找回那份本该属于你的从容。

撰稿人/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