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沙为丹”对修行的启示

时间:2025-05-1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3

古时有一对师徒,徒弟非常用功,终日闭门打坐,认定此为成道唯一法门。师父见状问徒弟:“你打坐是为了什么?”徒弟答:“为了成道。” 师父遂取丹炉一尊,以沙土为米,燃火烹煮。砂石撞击炉壁之声,吵的弟子无法打坐,起身问道:“师父炊沙何用?”答曰:“欲炼金丹。”徒弟疑惑:“沙砾安能成丹?”师父当即反问:“炊沙既不成丹,打坐便可成道乎?”徒弟有所醒悟,躬身请教。师父点拨:“若牛车不行,当打车抑或打牛?”徒弟言下大悟。

不少人执迷打坐姿势,或沉溺丹诀繁复,却不知“道法自然”的真谛。“炊沙为丹”的故事,师父以炊沙为机,借牛车之喻,点破修行枢要。此间智慧,不仅照见古人求道的执念,更为今人揭示:真正的修行,不在形骸之固守,而在心性之圆融;不在红尘之逃避,而在日用中体道。

打破外相执着

沙石无法炼成丹,故事中师父借炼丹一事,启发徒弟:欲成大道若修法不对,只执着外在形式,就像用沙炼丹一样徒劳无功、南辕北辙。世人常如故事中的徒弟,将“打坐”、“诵经”等形式执为成道圭臬。有的执着于诵经遍数,机械完成功课,以此换取“功德”,却不体悟经义;有的只追求双盘时长、姿势标准,甚至忍痛强坐,以此为“精进”,却不知抱元守一。有的四处求学“灵符秘咒”,好神通法术,却不重视内炼功夫。这些都是执着外相而忽略了修行的本质。

《南华真经》直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真坐忘非拘泥身形,而在精神与天道相合。《清净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修行的本质在于心性的修炼,若仅仅注重形式,则舍本逐末,难有成就。

图片

在生活中磨炼心性

牛与车,分别代表心与身,师父在指出徒弟的错误之后,又借牛车之喻,进一步揭示修道的核心在于磨炼心性。如果像徒弟一样只闭关打坐,消极避世,看似清净,若境界一来,心就容易乱。“生活就是最好的道场”,不在生活中磨炼,习气不会消除,定力也难培养,心也不会真正的清净,终难成大道,因此道教素来主张入世修行,并不主张消极避世。

入世修行比避世修行更有力量。避世不受家庭、亲属拖累,处于清净之地,障碍较少。入世修行,由于世间的事务繁多,遇到人也是形形色色,需要应对各种的顺逆境界,所以有更多的机会来磨炼心性、消除习气,一旦修成,力量更大,定力更足,此所谓“火中生莲”。

修行之道,非拘泥于形骸之苦修,非沉溺于玄妙之空谈,亦非依靠于外物之辅助。而在以心性为炉鼎,将红尘作道场。今人修道,常困于“打卡式修行”的窠臼:执念于诵经遍数、丹诀繁复,却忘了“大道至简”。《清净经》中“常清静”三字,早已道破修行真谛——心若澄明,何须外求?真正的修行,是于柴米油盐中守得一份清净心,于顺逆境遇里炼就一份逍遥智。

撰稿人/华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