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色动与大道通玄之虚无自然

时间:2025-05-1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7

一说到《道德经》等道家哲学经典,人们通常会归类为中国传统文化,很难与现代科学联系起来。然而随着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看似古老的中国道家哲学,正在现代物理实验室里焕发新的生机。量子力学带来的认知颠覆,意外印证了两千年前的东方智慧。

《道德经》认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雷说》中有云:“大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杳冥恍惚,虚无自然。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道家中认为自然真正的规律是不能靠感官来认知的,自然最终是一片虚无。这个理论看上去很玄学,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现代物理学研究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质量分布具有鲜明的层级特征。我们日常接触的物体由分子构成,分子则通过化学键连接着更基本的原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中——直径仅约10⁻¹⁵米的原子核竟占据了原子99.96%的质量,而围绕其运动的电子云虽然占据空间体积的99.99%以上,其质量贡献却微乎其微。

图片

原子核的奥秘在1932年被进一步揭开,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质量≈938 MeV/c²)和中子(电中性,质量≈940 MeV/c²)共同构成。随着粒子加速器的发展,物理学家在1960年代通过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证实,质子和中子并非基本粒子,它们都由更基础的夸克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而成。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在质量构成方面,夸克本身的质量仅占可见宇宙常规物质质量的极小部分。以质子为例:构成它的三个夸克(uud)静止质量总和仅约10 MeV/c²(上夸克约2.2 MeV/c²,下夸克约4.7 MeV/c²),而质子总质量却高达938 MeV/c²。这巨大的质量差源自量子色动力学(QCD)描述的强相互作用能——夸克间通过交换胶子产生的强作用场能量,以及胶子自身的动力学效应贡献。这种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²)展现的质量与能量转化的现象,揭示了宇宙中可见物质质量的本质,主要源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能,而非其固有质量。

标准模型理论指出,夸克作为基本粒子,其静止质量来源于与希格斯场的相互作用。但维系原子核稳定的强相互作用(由胶子传递的色力),不仅决定了核子质量,更主导着常规物质的宏观质量表现。这些发现不仅重塑了人类对质量本质的认知,也为理解可见物质的质量差异提供了关键参照系。

现代物理学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就像切西瓜,从分子切到原子,从原子切到原子核与电子,从原子核切到质子与中子,从质子与中子切到了夸克。在标准模型理论框架下,夸克属于基本粒子范畴,目前没有实验证据表明其存在亚结构。但是夸克主要的质量却来自量子色动力学的强相互作用,是一种能量场。

图片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始终游走于感官体验与本质探寻的张力之间。正如《道德经》所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现代物理学揭示的微观世界恰恰印证了这种超越感官的玄妙本质。这些不可见、不可触、不可量的微观现象,恰似“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的现代科学诠释。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深刻指出,我们感知的“实在”不过是量子场在宏观尺度的涌现效应。桌子的“硬度”本质是电子壳层的泡利不相容斥力在神经系统中的投射;“颜色”不过是特定频率电磁波与视锥细胞的量子纠缠;“气味”本质是分子振动模式与嗅觉受体量子隧穿效应的耦合。这些被《道德经》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微观相互作用,经由大脑神经网络的信息整合,最终编织成我们认知中的物质图景。

可见“杳冥恍惚,虚无自然,”是一种客观世界真实状态的描述。现实中我们肉眼可见的事物都是空的。硬度、颜色、气味等我们通常认为的生活中的性质,不过是不同的相互作用力与能量的集合。虽然世界上,只有几种基本粒子与基本的力。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的也只有电磁力与引力。而我们认识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不过是靠我们的头脑和意识建构出了一副世界的图像。我们的世界观,源自我们大脑的自我意识。比如说有一张桌子在我们面前,它由一些基本粒子以及相互用力构成,我们把胳膊支在桌子上,就有了电磁力的相互接触,而我们的大脑,为了方便我们理解世界,由此建构出了桌子的概念。

这种既非绝对实在,亦非纯粹虚无,而是主客互动的认知界面,是“科学之道”与“自然之道”的奇妙呼应,恰是跨越时空的智慧共振。

撰稿人/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