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是儒雅的“白面书生”,实则是贫血在影响健康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你是否曾在心底暗自羡慕那些周身散发着儒雅气质的“白面书生”?他们皮肤白皙,举止优雅,仿佛自带光环。然而,你可曾想到,这看似令人艳羡的出众气质背后,或许正潜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健康隐患——贫血。在日常生活里,贫血并非罕见,可它却如同一个沉默的小偷,常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时,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本该拥有的红润好气色,而我们却浑然不觉,对其掉以轻心。
你以为的美颜,其实是健康警报
贫血导致的面色苍白,就像给照片开了冷白皮滤镜,但这种美颜却暗藏危机。正常健康肤色是白里透红,且有润泽有弹性,而贫血者的脸则像蒙了一层灰,白得没有光泽。贫血还会在指甲、眼睑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指甲苍白如纸,眼睑内侧淡得像被水稀释过的胭脂。
除了这些外在的表象,贫血还会带来一系列身体上的不适症状。许多贫血患者常常会感到头晕眼花,尤其是在突然起身或者快速转头的时候,这种眩晕感会更加明显。心悸失眠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心脏莫名地跳动加快,到了夜晚,又难以入眠,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而且,整个人还会时常感到疲倦乏力,明明没有进行什么剧烈的运动,却总是觉得浑身没劲,提不起精神。
中医眼中的贫血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贫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病症,属于“精、气、血生化不足或过度耗损”,表现为:气血两虚、血不归经等等。在中医对人体生理机制的认知里,气与血之间存在着紧密且独特的关系,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正因如此,气血如果难以正常生成与循行,那么就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或耗损过多,形成血虚证候。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血虚也不完全等同于贫血,前者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整体概括,后者是通过实验室指标,如血红蛋白浓度诊断出的疾病。二者在病理机制上存在密切联系,但需结合个体体质辨证调理。例如:缺铁性贫血多属血虚范畴,而部分慢性疾病继发的贫血可能与血瘀、湿热等复杂病机相关,不可一概而论。
另外,很多人在调理贫血的时候,只知道补血补气,却忽略了宣肺的重要性。精微物质是由脾转输给肺,再由肺输布全身。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对气血的运行和输布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肺气不宣,即使补了再多的气血,也无法有效地输送到全身各处,从而影响了调理的效果。
从厨房到药房,告别贫血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厨房里就藏着不少“补血神器”。 红枣,被誉为“天然的维生素丸”,《本草纲目》里就夸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把它和桂圆、枸杞凑成“补血三剑客”,煮上一锅甜汤,暖身又暖心。桂圆,像是贴心的温补小管家,性温味甘,最懂心脾的需求,心脾两虚的人吃它,就像给疲惫的心灵和身体来了一场舒适的按摩。黑芝麻则是润燥补血高手,富含铁和维生素E,炒熟磨成粉,撒在粥里、拌在菜里,对改善贫血有一定的帮助,让气血慢慢充盈起来。
除了这些食材,还有一些经典的中药汤剂也有着很好的补血益气效果。如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八味药组成,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的人群。归脾汤,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对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导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起居有常,动静相宜
养气血就像给身体这部精密仪器校准齿轮,既要遵循昼夜更替的自然节奏,也要找到动静平衡的活力密码。起居有常,是给气血攒家底;动静相宜,是为气血通经络。
凌晨1点到凌晨3点,是肝经运行时间,中医说“人卧则血归于肝”,当我们安然入睡时,身体就像切换成深度充电模式,肝脏忙着净化血液,为第二天的气血循环储备能量。反之,熬夜就像强行让造血工厂加班,不仅效率低下,还会耗伤气血。《黄帝内经》那句“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说白了就是:别跟身体的生物钟对着干,早睡早起,气血才能养精蓄锐。
运动不是越猛越好,尤其是气血不足的人,过度出汗反而会伤津耗气。聪明的做法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这些舒缓的运动就像给气血铺了一条平滑的高速公路,既能推动气血周游全身,又不会让身体累到透支。“动以养形,静以养气”,动静之间,气血自然活起来。
贫血就像温水煮青蛙,一开始只是觉得精力没那么足、脸色没那么亮,等头晕心慌找上门,才惊觉身体早已被偷走了太多气血。莫让冷白皮的审美误区,掩盖了气血亏虚的本质。莫求猛药速效,将食疗、作息、适度运动融入日常,气血充盈肤色自会由内而外透出红润光泽。
撰稿人/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