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弘道,以道传医 ——张陵天师济世利生往事

时间:2020-10-0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927

翻开中华史书长卷,看到东汉末年时期——也就是令诸葛武侯痛心疾首的那个时代——君庸民困,灾疾频仍。仅载于史料文献中的,较大规模的流行疫病,就达到了平均三年一次。时代呼唤着良医拯救黎民于疾苦,张仲景、华佗、董奉等医学巨擘应世而出,张陵、于吉等道教领袖也都投身到济世救人的行列中。

张陵(34-156年),字辅汉,后世称张道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西汉开国元勋张良之九世孙,道教社团组织的建立者之一,道教正一盟威天师道的创立者。张陵自幼学习包括医学、易学、河洛谶纬、《道德经》、《五经》在内的各家学说,年轻时又弃官修习黄老之学。

光阴荏苒,张陵历经磨难,终于修道有成,希望建立如同大禹那样的丰功伟绩。他听说蜀地风俗纯厚,易于教化,又听闻“巴蜀沴气为害”(《江西通志》卷一〇四),“灾疾竞起”(《天中记》引《正一经》),便于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5年),率弟子王长入蜀。

所谓沴气之害,多指不明缘由之灾疫,故古代对于各种流行病有“沴疫”或“疫沴”之说。当时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谓之“鬼注”。于是张陵结庐于鹤鸣山,用符箓之水等方技为人治病。

符箓,多以汉字篆体的变体文字构成。文可以载道,因此,汉字也是道的载体。《孝经》书中引用了《神契》的内容:“文者,精所聚”。汉字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故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符,则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专门用于沟通和调动能量,符箓常与咒语一起并用。北京理工大学谢焕章教授认为,咒语有物理性能,它能产生次声波,助长功能(《周易与中医学》)。符箓在治病方面展现出的效果,自古及今,相关记载不绝于书。对此,在嗣汉天师府学习过祝由医学的全国各地学员们不仅耳闻目睹,而且亲身体会,切身实践,每每获得良好效验。

宋代大儒朱熹在《通鉴纲目》中也称张陵“善以符治病”。由于疗效显著,慕名而来者日渐广众,又有很多人拜入门下,学习符水治病之法。张陵见人心信服,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立下了一个规矩:凡来求医者,都要把生来所做的错事一一列出,不得隐瞒。张陵亲自为患者书写忏悔文,投入池水中,让患者向神明盟誓,永不再犯过错。患者立誓后,才允许饮用符水。患者病愈后,出五斗米作为酬谢。从此百姓有病,就认为是神明的惩戒,便主动去悔过,病愈后则不敢再胡作非为。

道教十分重视善恶因果,强调“尊道贵德”。违反了这一点,往往会导致个体乃至社会疾病的发生。《太平经》卷四九:“夫恶者,事逆天心,常伤人意,好反天道,不顺四时,令神祇所憎”。“真道德多则正气多,故人少病而多寿也;邪伪文多,则邪恶炁多,故人多病而不得寿也,此天自然之法也”(《太平经》卷四七)。所以张陵告诫说:“善报善缘,由作善而昭著。恶因恶果,实积恶以婴缠”(《无上三天法师说荫育众生妙经》卷三)。

大量的临床事实与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与生物因素有关外,还与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身心并治的潜移默化中,张陵对信众完成了因果承负的教育,教化民众行善去恶。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张陵登青城山,盟誓于黄帝坛下,正式建立起道教组织(《汉天师世家》)。张陵借医弘道,借道传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张陵天师荣登仙籍之时,正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乱世桓帝执政时期,也是疫情频发时期。作为民间力量,张天师以一己之力,治病救人,弘道创教,福泽百姓,深受巴蜀人民的爱戴,称得上是求仁得仁,俯仰无愧。

鬼注:《诸病源候论·鬼注候》:“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瘥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谓之鬼注。” 

部分参考文献: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郝勤.道教与青城山.文史知识.2001.10.

刘春雨.东汉疫灾初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8.

孙启祥.东汉后期巴蜀汉中“五斗米道”的几个问题.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文/华鸿   编辑/华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