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从调摄情志开始
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调摄情志,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节制法、疏导法、转移法。
一、节制法
所谓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
节制情志,最重要的是制怒。愤怒是最常见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情志致病的主要因素,也是必须注意节制的情绪。孙思邈强调人们要戒怒,他认为“多怒则百脉不安”。如果说发怒属于常人的本能,那么,制怒止气则是智者的本事。戒怒之法,重在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三思而后行。发怒后还要及时反省,吸取教训。
节制情志,要时常提醒自己养成不放纵情绪的好习惯。如果长期沉溺于某种情绪无法自拔,有害无益,可以尝试疏导法和转移法进行调节。
二、疏导法
有些人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总是强行压制情绪,这种人不是真的心平气和,反而对身体危害很大。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称之为疏泄法。
首先可以直接发泄,例如当遇到不幸,悲痛万分时,不妨大哭一场。疏导不良情绪,须使用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切忌冲动。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
三、转移法
转移法又可称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或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从而调节不良情绪。
旅行可以令人寄情山水之间,暂忘尘俗。适当运动可以有效提高人的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琴棋书画能够陶冶情操,使人心静。通常乐善好施之人更能感到幸福满足,多做善事也是调节不良情绪、愉悦身心的妙法。
修行之人多豁达超然,情志不畅时,从道教宝藏中或许能够找到解决之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读《清静经》,可以跟老子学上善若水,学身心清静的智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读《庄子》,可以跟庄子学顺其自然,学逍遥自在的洒脱。此外,道教内丹功中的静养功法,可以使修习者达到静心宁神的状态。久久行之,不仅能令人五脏元真通畅,精神饱满,改善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智慧。智者不惑,智慧增加了,烦恼也会随之减少。
自古圣贤之人,多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岁月匆匆、人生无常,如果能及早认清生命的真相,修身养性、宽广胸襟、通达智慧,不为情绪所困,自然心平了,气也就和了。
文字整理/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