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立夏到大暑的六个节气,是一年里“生、长、化、收、藏”中的“长”的季节。此时自然界的阳气达到最盛大的状态,万物茁壮成长,因此我们的夏季养生原则就要顺应阳气的长养和发散。夏季炎热,人体腠理、毛孔处于开泄状态,这时纳凉不慎极易导致寒邪内侵。《黄帝内经》提示是“使气得泄”,意为夏季不可过度贪凉。应保持一定程度的汗出,这样方是夏季养阳的体现。所以夏天的衣着并不是越薄、越少越好。同时夏天紫外线强烈,肌肤裸露在阳光之下容易受损伤。大面积覆盖的衣服也有利于对汗液的吸收,当然尽量选择棉质等吸汗材质最佳。颜色上,红色可见光波最长,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不受伤害,防止皮肤老化甚至癌变,所以红色的防晒效果最好。室内开空调时,尽量穿过膝过肘的衣裤,这样避免关节受凉,引起关节疼痛、麻木、僵硬等不适症状。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提出夏日饮食要“减苦增辛”。夏日心气盛而肾气虚,因此在饮食上减少入心之苦味,增加入肺之辛味。尤其对于阳虚患者,尽量不要将苦瓜等食品作为夏季的主要蔬菜。《黄帝内经》中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亦同法”之论。远即避开的意思。夏季炎热,不应该过多食用大温大热的食品,例如牛肉,羊肉,辣椒,荔枝,桂圆等。因为夏季体表阳热之气偏盛,但体内阳气并未亢盛。故而夏季的饮食亦不能过凉,易戕伐体内阳气。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上,以蔬菜、谷类食物为主,多食用粥类食品,避免过分的寒凉与温热。
夏季日照时间比较长,为了顺应这个自然变化,《黄帝内经》说,夏日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就是要求我们睡眠的时间要减少,活动的时间要增加。如果夏季起床太晚,易使人四肢沉滞,精神昏蒙。这就是阳气和心气被抑制的表现。一天之中的午时是阳气最盛的时段,其发散的态势更强,因此很多体质偏弱的人,尤其是心阳虚的人,容易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所以夏季中午11点—13点心气主令的时间段,适于午睡,来缓解阳气的过度发散。午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不要超过一小时。运动可以产生阳热之气,同时出汗亦有发散阳气的作用,因此夏季应进行适度的运动。但由于夏季高温酷暑,所以运动可以选择在比较清凉的晨起进行。运动的地点也可以选择在山涧、湖边等比较清凉的地带,有助于人体阳气的长养。但夏季运动出汗较多,易出现中暑、虚脱等症状。所以要注意适度,更不可在出汗后用凉水洗浴,及热水浴后要注意避风。古人说房事要“春一,夏二,秋一,冬无”,所以夏季房事活动可以适度增加。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房事后不可用凉水冲凉。因房事后人体精气先泄处于虚弱状态,此时极易寒邪内入而生病。其次对于“苦夏”的人而言,到了夏季会饮食不下,身体消瘦,气短懒言,则应注意不可房事过频,否则易导致身体的虚衰与损伤。自古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很多阳虚的患者在冬季易于出现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肢体关节疼痛,颈椎病等症状。在夏季,尤其在三伏天中,采取一些穴位按摩、艾灸、贴敷等方法,同时借助夏季充足阳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夏季是心气当令,心主喜悦。所以夏天我们要保持精神饱满,积极乐观。《黄帝内经》以“若所爱在外”形容我们要像面对爱恋之人一样热情兴奋、满心欢喜的拥抱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