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革命先烈脚步,高举爱国爱教旗帜

时间:2020-10-1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11

井冈山素有“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之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这次学习选在井冈山,意义非凡,让我们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回顾革命斗争的历史,实地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深刻体会到如今太平盛世的来之不易,心灵受到洗礼。

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矢志不渝、坚守信念,经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道教界更应该紧随时代的脚步,做正信正行爱国爱教的新时代道教徒。我们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有块牌匾——阐道布教,这是祖师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它在新时代的阐释,我的理解就是要坚持道教中国化,只有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更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就“追寻革命先烈脚步 高举爱国爱教旗帜”主题,略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要挖掘道教固有的爱国守法的特质。道教作为中华民族本土宗教,从创教之初至今,就一直与中华民族荣辱与共。道教奉《道德经》为核心经典。《道德经》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提倡爱国、守法。在《道德经》第20章“民之所畏,不可不畏”之说,就是明确要求道徒信众要敬畏国法,这种敬畏远高于普通公民要“守法”的标准。

《道德经》多处反复论述了道教徒要如何爱国。作为正信、正行的道教徒,其爱国情怀一定是至深、至纯的。道教徒,以身喻国,如不爱国,如何能修身。如不修身,又如何能奉道。不奉道,又如何能登道成真。爱国和守法是一体的。

二要秉持道教历有的与时俱进的特质。《道德经》第14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句话明确点明了道教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道”永恒存在,往前迎,见不到开始;往后随,见不到结束。秉持古时之道,能够驾御今天的所有。这个“有”即是守道之万有。因为“道”无所谓古时、今天、未来,而是贯穿三者。能以古之道,统御今时之万有。实质就是与时俱进的最圆融的外在表现,用“德”一字可以概括。

三是提炼道教文化核心元素,实现布道的活态传承。道教在历史上高道辈出,典籍汗牛充栋,文化形式灿烂多姿,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传承者和贡献者。坚持古为今用、创新发展的理念挖掘提炼升华道教文化的积极元素,汲取道教文化中“行道立德、济世利人”的精华,阐释道教典籍的白话化,弘扬道教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美德和和谐思想,通过组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及开展国际道文化交流、系列道文化体验夏令营等活动,实现道文化的活态传承,努力让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

四是加强道教内部自身建设,引导信众的正信正行。宗教团体和宗教人士,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按习总书记指出的,建立“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打造“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优秀的宗教人才队伍。这既是开展道务需要,同时也是道教薪火相传、代不乏人的必要举措。此外,还有道风建设、信仰建设、文化建设、戒律建设等等,都是关乎道教在信众中的形象的重大问题。只有道教自身建设做好了,才能维系道教人在广大信教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是护国济民的厚德精神。唐朝诗仙李白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蜀道交通的困难,东汉时期更是如此。老祖天师和众弟子历尽艰险到达四川鹤鸣山,看到当地居民,知识缺乏,药物稀缺。由是悬壶济世济民疾、传播大道救众苦。其后历代天师至今,都谨遵祖训,屡建大醮以护国,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时,我们扎根地方,广行慈善公益事业,造福乡梓,深得当地老百姓的崇奉和拥护。

重温祖师的这些不朽精神,不仅能获得深刻的理论启迪,对于新时代如何大力高效推动道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道教的中国化方向,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古老的道教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相适应,这就包括了道教传统思想符合当今社会的阐释,处理好国家法律法规与教规戒律之间的关系,教风建设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弘道人才的教育培训逐渐规范,道教仪式的改良更新等。太上道祖有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我们要按照道祖的教,不忘初心,牢记弘道使命,全面推进道教事业在新时代进一步健康发展。

(本文原载于《江西民族宗教》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