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秋天容易口干舌燥?

时间:2020-10-2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19
时令已经到了深秋,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别有一番美景。秋天是个美丽浪漫的季节,但是秋天也是个干燥的季节。

很多人一觉醒来都会感到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就是燥邪引发的“秋燥症”。
“秋燥症”虽不十分严重,但还是有一些病症。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唇干裂、心绪不宁,有的人会生出口疮,或者出现咽喉肿痛等症状,还会长出红且发痛的痘痘。
一、什么是燥邪
秋燥症的元凶是燥邪。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外因主要有6类,称之为“外感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
燥邪,就是指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指出“燥胜则干”。
二、燥邪多发的季节
1、大约在秋季
古代医家大多认为,燥邪多发在秋季,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喻嘉言在 《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 中就认为“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燥篇中认为“夏热秋燥致伤, 都因阴分不足。”
秋燥又可分为温燥凉燥。清代名医的王孟英在《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一节中“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应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就是说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2、四季均可见
燥证不光局限在秋季,事实上在冬、夏、春三季若天干天旱,气候干燥,亦能形成燥邪为患。
如清代余国佩《婺源余先生医案·痛痹兼痢》“此番痢症,皆由春夏天旱,燥甚于上,湿郁于下不得升腾蒸云布雨。”《婺源余先生医案·痘》“因去年天寒而干,冰雪多日,燥于寒郁,春令温气欲升不得,两邪拒格于中,然燥邪为主。”
清代石铈南之《医原》明言:“如久旱则燥气生,干热、干冷则燥气亦胜。”“在春为风燥,在夏为暑燥,在秋为凉燥,在冬为寒燥。”
三、燥邪的病机
根据燥邪的特性,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中指出:“故经曰: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胜,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燥,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为燥也。”认为燥病的病因与热能耗液、风能胜湿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1、因热而消耗了津液
如果过热,导致津液消耗,就会产生燥邪。《周易·说卦》中说:“燥万物者, 莫乎火。”、“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火为阳,主动,主热,易伤津耗液。
中医认为,感受风寒、风温等时邪,容易出现化火化热的病理变化,通过火的气化作用,蒸发体内水分;另外,燥为无形之邪,凡体质属阴虚、气虚的人,多生虚热,热易伤津化燥。
《素问玄机原病式》又借“金本燥, 能令燥者, 火也”,直接点出了导致燥邪的原因是火。这种火热绝不仅仅出现于秋季,只要发病条件存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病。
2、风胜湿而为燥
风会加速津液水汽的蒸发,导致干燥。古人喜欢类比风气胜,容易出现土地开裂的自然现象的观察,说明人体皮肤开裂为风胜湿而为燥也。 如刘完素指出:“皴揭为风者,由风能胜湿而为燥也。”所以,一旦出现风邪,也有可能转燥。
3、寒主收引而致燥
寒邪的致病特点是主收引。比如寒邪袭击人体体表时,皮肤肌肉会收缩,腠理闭塞,津液不能外达滋润体表皮肤,故见无汗而干燥的表皮肤表面。如《婺源余先生医案·吐血》中所说:“人但知冬令水冰属寒,不知实由燥气酿成,但此燥未化热尔。”
四、燥证的治疗
1、注意饮食
饮食方面,要多食用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这个季节里有很多很好的水果和蔬菜都可以选择,比如北杏仁炖雪梨,就是一个很经典的 润肺止咳的方子。
2、采用点穴
治疗燥证可以采用滋阴的方法。
(1)穴位:鱼际、复溜、阴郄、神阙、太溪、足三里。
(2)每日选取穴位3-4个。
(3)调理时间:每次30—45分钟
(4)操作手法:用点穴工具或手指远端指腹点按穴位,配合医圣道医点穴引气之法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林旭红. 浅议燥邪的发病季节[J].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017(009):1804-1804.
2、张洪军. 秋季降燥五食谱[J]. 开心老年, 2019, No.265(10):68-69.
(文/华   编辑/华娜)
文章来源:天师府道医研究院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