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养生的衣食住行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容平”之意是形容万物经过春夏的生长、成熟,已达到一种外在形态的稳定。亦可以说是发育的停滞状态。“天气以急”指阳气开始收敛。“地气以明”则说明阴气上升。阳气降,阴气升,则万物的生长止息,出现容平的状态。所以秋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平和收敛。
一、衣
民间谚语,“春捂秋冻,不得杂病” 。强调秋天虽然气候渐凉,但不可骤然穿衣过暖过厚,应通过适应秋天凉爽的气温,增强耐寒的能力,以防止冬季大寒天气来临时身体不能抵抗而得病。但这种“秋冻”也不要过分。秋季的气候如同春季一样,变幻无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乍寒乍暖之象常见,因此健康的穿衣方法应是勤增勤俭,老弱小儿更是如此。
穿衣也有“白露不露”之说,是说白露时节之后,气温已经偏凉,过分暴露、凉爽的衣着会使人抵抗能力下降而罹患外感,特别是素有扁桃体炎、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者更易如此,因此秋冻要合理适度,量力而行。
二、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秋季的饮食要减辛增酸。其原理,一是秋季,肺气盛而肝气虚,在五行上金能克土,因此要在饮食上进行调节。而辛入肺,酸入肝。二是秋季养生要收敛人体的阳气,辛主发散,酸主收敛,减辛增酸,有助于秋冬养阴。
平时要少吃辛散之味,如生姜,大葱,陈皮等佐料,也尽量少吃麻辣火锅,牛羊肉等。可以多食用苹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杨桃,山楂等酸性水果。同时秋季气候干燥,多服用凉润之品如雪梨银耳羹、蜂蜜蒸百合等,可以有效预防燥邪伤人。
三、住
进入秋天,白日渐渐缩短,夜晚开始延长,这是阳气开始收敛的明显标志。顺应这一变化,我们的睡眠时间也要调整。一则要早睡,逐步促进阳气的收敛,以防止秋季寒露伤人。二则要早起,以呼吸秋季清爽的空气。具体时间《黄帝内经》已给出提示,“与鸡俱兴”即早起时,也不要早于鸡鸣,否则睡眠不足无法促进阳气的收敛。
秋季睡眠时还应注意夜晚凉风容易伤及身体,使人罹患外感,所以要注意关窗。其次,由于秋季燥邪较甚,睡觉时应尽量闭嘴,用鼻呼吸,否则晨起时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燥邪伤肺的病症。
四、行
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也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可以做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小的运动,例如爬山、慢跑、太极拳等。这样能增强体质,促进机体的耐寒、抗病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大脑皮层的灵活性,保持旺盛的精力。锻炼后胃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加快,可以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
运动前先做准备活动,运动到身体微微发热比较好。对于经常运动者来说,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预防秋燥。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在四季的精神调摄中,《黄帝内经》对春秋两季尤其重视。因为这两季均为阴阳之气交换的时节,容易使人情绪低落、犹豫。秋季肺气当值,在情志中主悲忧。故而自古有“佳人伤春,才子悲秋”之说,例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类描写悲秋的诗词数不胜数。
秋季是万木凋零,红消绿瘦的季节,所以要保持心情愉快是件很困难的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言,“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所以我们要保持情绪的平稳、收敛和淡泊,平静心志,以一种超然的姿态面对生活。
王维十七岁时,曾写过一首千古名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九重阳登山赏菊的习俗有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意义。通过登高望远,开阔视野,怡悦情志,可以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从而帮助我们顺利的度过秋天。
文字整理/华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