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宝贵,不要乱吐
中医上有句话叫做“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传统中医把口水称之为“金津玉液”,还给予“琼浆”“金浆”“玉泉”“华池之水”等美称,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
一、口水是个好东西
口水学名叫做“唾液”,又称津液,是人口腔中的精华。它是由唾液腺分泌而来,人的口唇、颊、腭等处的黏膜下,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是一种消化液,其中绝大部分是水,同时还含黏蛋白和淀粉酶等。唾液可以湿润口腔,软化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以促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增强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另外,唾液还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
二、中医怎么看待口水
中医学认为:“脾为涎,肾为唾”。意思是唾液为脾肾所化,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富集了五脏之精、气血之华,故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对养生保健有着特殊的作用。
三、口水和人体五脏的关系
1、唾液与肾的关系
《内经知要·卷上》说:“肾为水脏……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故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
我们祖先在造“活”这个字的时候,意思就是,舌头旁边的口水,可以养人的意思。
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
因此,唾液源于肾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通过叩齿咽津,则能补养肾精。相反如将唾液吐出,则会损伤正气。李时珍就告诫人们,若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
2、唾液与脾的关系
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杨上善《太素》说:脾是太阴之脉,通过五谷之液,上出濂泉,故名为涎。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食物的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与脾胃密切相关。而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润泽食物,可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
3、唾液与心的关系
中医认为血液与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经精微所化生,所以二者可以同源互化,心血充盈则津液充足。
同时咽唾对心的作用咽唾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治疗火邪热毒之症。《友渔斋医话》说:“若遇心火上炎,卧不能寐,嗽津满口,作三次咽下,如是数行,可除浮火。”
四、现代医学总结的口水功能
止血作用:口水能促进血液凝固,口内外伤或拔牙后引起出血时口水可帮助止血。
润滑作用:口水中含有黏液素,可使口腔润滑柔软。
冲洗作用:能把食物残渣冲洗掉,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稀释作用:当酸、苦等刺激性东西进入口腔时,口水分泌增加,把它稀释,便于吐出或咽下。
抗菌作用:口水中的各种有机和无机成分通过不同机理,产生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防止口腔、咽喉和牙龈发炎。
治伤作用:口水中有一种神经生长素,这种生长素能显着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能加速烧伤皮肤的愈合。
消化作用:口水中含有大量淀粉酶,能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使之易被吸收。
抗衰作用:口水中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唾液腮腺激素”,能使人聪明、齿坚、肌强,这样即使人到老年也会红光满面,不减青春活力。
总之,中西医都认为口水是宝贵的,不能随意浪费、弃失,要善于促进口水的分泌,达到健身强体、养生长寿的目的。
文字整理/华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