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西北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时间:2020-12-0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876

一、斗柄所指,节气所谓

先秦著作《鹖冠子》云:“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在中国古老的北斗历法中,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向来确立季节、时节。

《淮南子·天文训》的文献有着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的完备记载,二十四节气除了最早的二分、二至、四立是以天象定外,其余十六气都是采用有关天气和物候的名称。“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指亥则小雪”。历法中,斗柄指亥的第一天,便进入了亥月。

小雪即以物候名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2020年(庚子年)11月(丁亥月)22日,便是小雪节气。每五日一候,小雪的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

也就是从小雪这天开始,每五天气候明显变化,分别为雨水减少或化为雪,彩虹看不到了;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互;天地闭塞、气温转入严寒。以当代气象语言描述,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通常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雪量渐增。

二、斗柄指亥,药食何当

《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中记载,凡“子、午”之年有特殊气候变化。每年小雪之前的四个节气属于五之气“阳明燥金”,小雪至大寒节气属于五之气以外的第六气,也叫终之气——“太阳寒水”。

今年为庚子年,五之气由于“少阳相火”加临的原因,往年十月初就应转凉的天气依然温暖,所以小雪节初水量渐增可能只会形成“小雨”。随着终之气“阳明燥金”加临“太阳寒水”,人体如果之前的火气被寒冷所郁,寒热之间产生互相格拒,而形成对冲和逆反。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就易郁发逆冲上、咳喘,严重者,会出现如鼻血、咳血、吐血,更严重者,“血溢”于上,形成脑溢血。“燥金”在人体归属五行为肺,肺有主皮毛的功能,结合燥气,则使得人体“皮毛”肌表受邪,发生疾病,而“寒水”润下的作用,因此主要作用于人体的下焦,肾阳不足温煦,发生表邪里寒证。

因此在吃上,要避免吃太多燥热肉食,助长体内的“火”太过,容易形成火郁,例如大量的羊肉、麻辣火锅、煎炸烧烤等物,吃了容易令火郁于内。食用间谷以避虚邪,吃与“火”同性的谷物却是可以的。“黍(黄黏米)”、“麦”两种为火谷。以岁谷“稻米”为主食,酌情添加黍麦,是利于庚子年亥月养生的吃法。

三、亥月寒食,当因地制宜

天气寒凉如果没有里热病,要减少食用寒性药食,否则就易无病者而生病之:第一种病,寒邪凝滞血气。《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第二种病,伤肾而导致佝偻驼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应冬,其气寒,寒性收引、凝冽,寒邪引起拘急、收引之类疾病多由于肾阳不足而受风寒。如《生气通天论》描写佝偻的病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第三种病,咳嗽,伤肺以致埋下“病根”。《素问·咳论》“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肺脉起于中焦,外寒食寒为双重受寒,最易损伤肺脏。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比较特殊且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人受寒则腠里闭塞、不易宣发,有些里病无法发到表来,反而是高寒地区的人,由于外温常寒,平时饮食更喜欢温燥,而容易积累内热。此时反而可以多吃些寒食。

《五常政大论》言 “适寒凉者胀之”“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

寒凉地区腠理常闭,故特殊本有内热,我国东北地区冬天在街头经常可以见到雪糕摊儿,或者将西红柿、梨等果蔬放在室外冻硬,再取回室内食用,也属于是消解内热、因地制宜的选择了。

四、今冬抗燥,道医支招

今冬燥气流行。《六元正纪大论》列举六十甲子全年运气同化后的主要异于往常的气候特点:“庚午庚子岁,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燥邪损伤津液,伤阴进而产生热燥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道医认为“肺主皮毛”肺易被干燥气候所伤,肺功能正常则可使皮肤滋润;肺燥时,皮肤则干燥、易脱皮。冬天适合进补,燥冬,用性味温润的补品为好,以助阳气生发。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

《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谨和五味。”

《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偏食气增,反成疾病之由来。所以庚子年小雪后的养生应:先视余火清之,以温补之,补不能过,多食间谷岁谷,远寒防燥。

推荐“一黑一白”两种养生食物——白萝卜与黑芝麻。

白萝卜有一定的润肺止咳功效可润肺、清热、化痰,生吃清热化痰,熟食益脾顺气。吃多了补品上火时,适量地吃一些清凉的萝卜,不仅可以消散内热,还有下气宽中,消积导滞等作用。梨有润肺凉心、消痰去火的功效。

多喝水防内热产生,帮助皮肤抵御干燥,缓解口干咽燥、便秘等不适。蜂蜜水可润燥解毒,白萝卜水能清热利尿,梨水可以润肺止咳。

多饮水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减少毒素的吸收,溶解水溶性的毒素。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此外清晨饮水还能降低血液粘度,预防冬季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的作用,对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的人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在黑芝麻里稍加一些盐,就能「引药入经」,将黑芝麻的补益作用直接引到肾经,也可食用“黑芝麻红枣粥”。

黑豆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除能满足人体对脂肪的需要外,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在饮食方面还可以多吃以下食物: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等;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腰果、芡实、山药、栗子、核桃、黑芝麻、黑豆等。

五、养生点穴,舒适过冬: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邪引起肾阳不足,必定引起痛经、关节疼痛痹病、四肢发凉厥病,小便清长、夜尿较多等下寒症状。肾阳浮越,则需潜火归藏、引火归元。

按摩可穴取隐白、太白、太冲、行间、涌泉。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 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

太白穴,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输穴,又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具有扶脾土、和中焦的作用;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和五输穴的输穴,具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的作用,也有治疗阴血不足虚症之用;

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荥穴,具有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功效;

涌泉穴,是养生保健常用穴,为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之井穴,具有滋阴益肾,平肝熄风的功效。

以上组合具有温阳补虚,凉血降火的作用,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

每天选1-3个穴位,轻缓地点揉,每穴10分钟,至皮肤微红微热即可。

六、冬季起居,运气动形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五行相生的原则是如果不在本阶段做好适合的调养,下个阶段就易表现出不足。所谓“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万物潜藏,阳气经过充足的“休眠”式补充,春天才有足够的动力生长,所以冬季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节制私生活,藏精益肾。

起居调养宜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時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减少户外活动强度,以微汗为宜,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寒邪更盛,四肢最需要保健,平时没有多少条件运动的人可以安排时间休闲散步来暖脚,增加腰腿部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并就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冬季风寒天气多,外出时膝盖、上臂、后颈等部位,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易受风寒。 

实在没有时间的,可以用睡前热水泡脚的方式来刺激足底穴位暖脚。温性药物沐足是中医温补肾阳常用治法,盖因足少阴肾经如《灵枢·经脉》所云:“起于小趾之下……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肾经由人体最偏远之地,小趾而始,血脉最难顾及之地,故最容易受寒邪侵扰,而温阳中药沐足恰好从肾经起始之处固护阳气,是故有温肾奇效。

艾叶泡脚是一个享受又有效的方法。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黄帝内经》中的气候医学反映的是宇宙基本规律。强调“天人相应”,把握和顺应自然规律,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与延年益寿的目的。特别是全球疫情的危险时期,更有必要冬季通过自身的调养,来减少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文/华剑   编辑/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