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帝内经》看“神”与养生

时间:2021-01-1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68
“神”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然而内经所说的“神”,并非神话故事当中的“神仙“,它是以物质为基础、与形体相共存,反映了生命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神”不仅主导着人的精神性活动,也主宰着以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调节适应、卫外抗邪等为特征的脏腑机能活动。

图片

一、“养神“是养生的关键
“形与神俱,尽终天年”是养生的根本目的。“形神合一”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与神俱”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类经》云:“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又云:“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 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不能脱离形体,形体倘若无“神”,生命也不复存在。此即所谓“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之意。所以养生必须要“形”与“神”统一,做到“形神俱在”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与长寿。
《素问·明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神寓于阴阳之中,人的生命同其它生命一样,都是按照生、长、壮、老、死的规律运动着的,人身之神,反映人体生命运动阴消阳长的运动客观规律。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 尽终其天年。”
道者,规律也。此处指养生的规律,实际上亦即“神”所反映的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所谓养生,也就是遵循这一规律,尽量避免其他因素对这一规律的不良影响。在自然规律所赋予的寿限内,努力达到“形与神俱”,从而“尽终其天年”。
二、“神明则形安”是养生的最高原则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人体之神,藏在“心“中。当代人所称的”心脏“是古人所称的”心包“,古人所谓的”心“,是道家修行中所讲的”心宫“。
心宫,如同宫殿一样为人体的“神“提供居所。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只有心神正常,“十二官”的功能活动才能够协调,人的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
“主明”的主,就是藏在心中的神。此意正是指神的机能正常。“下安”,实际是泛指整个机体的生理状态协调。
中医在形神关系中, 非常重视神的主导作用,故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
这种观点甚至影响了古代哲学思想。如《庄子·养生主》曰:“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
因此中医学的养生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神的机能状态决定了养生的成败。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只有“神明”,形体才可得安;只有“神明形安”才能达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的养生目的。
图片
三、“守神全形”与“保形全神”是养生的基本方法
首先来看如何“守神”而“全形”。
古人告诉我们必须要重视精神调养。七情过度,精神过用,可以伤神,以致使形体损伤,所以养生首要一条就是要注意情志的调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提出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的方法来达到“恬淡虚无”,从而使神守心安,形有所主。
特别注意一点,《内经》所提出的精神调养并非无思无欲, 而是基于节制基础上的“少思寡欲”。正如同篇所云:“圣人者……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数百。”
这种少思寡欲的养生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如《脾胃论》云:“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虚心以维神, 寿夭得失安之于数, 得丧既轻, 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甚至有人据此而创制了调节情志的养生 方剂,诸如象髓丸 (《正修齐治录》)、真人养脏膏( 《敏时笔记》)、 保生无忧散(《霞外杂俎》)、铭心快活饮 (《醒世良方》)等。
以上方法就其精神实质而言,都是倡导通过自我控制进行适度的精神活动, 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使精神始终保持正常状态,从而使神明则形安,达到神与形俱的养生目的,这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古人提出的顺应四时阴阳的调神之法,建议人春季定目标、立志向,夏季不要生气不要发怒,秋季应当保持平和安宁的心境,冬季则减少贪欲,不要做非分之想,令人主动调节情志顺应天时,从而不损伤神,也不损伤“有形“的五脏六腑。
我们再来看看如何”保形”而“全神”。
张景岳曰:“伤形则神为之消”、“善 养生者,不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关键是要做到五个方面:
1、法于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由于人与天地相应,故要顺应天地的阴阳变化来调节生活起居,这样才可以使机体少受或避免邪气的侵害而保形全神。
2、保精养血。“夫精者,身之本也”、“血者,神气也”。精血是形体的始基,又是神的物质基础,因此保精养血对全神至关重要。正如《不居集·血证全书》所云:“养其精气则形全, 形全则神全而无病。”所以《内经》在养生中强调“积精全神”、“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3、生活规律。“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规律的生活会损伤形体而影响于神。例如饮食不节可以伤形,即“形食味……味伤形”、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类是也;起居失常也可以伤形, 即“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之类是也。而房事不节,尤能耗伤精血致形败神伤,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内经》告诫人们:“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 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4、劳逸适度。“不妄作劳”,因为“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故适度的劳,不会伤形动神。“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内经》不仅注意到过劳可伤形,还发现过逸也可伤形,故“不妄作劳”不是不劳, 而是劳逸适度。正如华佗所云:“人 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气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由此可见,开展体育运动也是 “保形全神”养生的好办法。
5、避其邪气。《内经》在养生中,除了强调内因的重要性外,也注意了外因的影响,所以同时提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要求,这样便可以避免外邪对形体的伤害,更好地“保形全神”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故《内经》称此亦为“圣人之道”,曰: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四、不可不知的养神的穴位“神门穴”。
神门穴名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其穴归属于手少阴心经,神即是神明、气,门意指出入的门户。
顾名思义,此穴是气血、神明进出之处,神从心经的体内到达体表,或者从体表回归体内,需要由此进出。
每日灸此穴,可以补足心气,振奋心神。
取此穴,每天晨起、午休时各按十分钟,可以起到调节心神的作用。以手指或点穴工具轻按即可。

图片

当代社会,由于工作生活的方式和节奏不断发生变化,不少人不自觉陷入伤神劳形的怪圈,重温《黄帝内经》等传统经典中的养生思想,对于我们保持健康情志和身体愈加具有现实意义,愿有缘人共勉之、笃行之。
(文/华汛   编辑/华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