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冬至的讲究:北斗指正北,一阳初生(内附养生之法)

时间:2021-02-0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346

2020年12月21日,是庚子年的冬至节。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是开启“数九隆冬”的第一天。冬至这天斗柄指向正北,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阳气开始缓缓回升,白天慢慢变长,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如果此时保养不好,将会影响一整年的健康状态。甚至,自古以来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图片

一.冬至起源

冬至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关于冬至最早的记录是在周朝初年,周公用土圭法测影“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也就是说这一天日照时间最短,影子最长,从此阴气盛极而衰,而阳气渐长,开始了下一年的循环,是一个大吉的日子。其后,这一节气沿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周朝时期通行周历,以仲冬月(十一月)为岁首,在这一段时期,冬至就是过年。到了汉朝,汉武帝开始实行夏历,以正月为岁首,正式把过年和冬至分别开来,独立庆祝。自此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直到清朝,一直将冬至视为独立庆祝的重要节日,《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二.道教节日

冬至是道教殊胜的节日,乃元始天尊诞辰。

《历代神仙通鉴》云:“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玉清表文》云:“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一元之始,万道之宗。”皆认为元始天尊是先天最初的本源,是大道之始。

元始天尊与一阳初生的冬至日均含有本始、最初的深意,故以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

冬至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在农历十一月,此时阳气潜藏至极而由降转升,一阳来复。康节先生诗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北“子”位,冬至三侯,即是“一阳初动”的体现。

初候,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蚯蚓是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的生物,冬至之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就像绳结一样。

二候,麋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以此时山中的泉水感阳气生而开始暗暗流动。

四.冬至养生

    冬至是一年中养生的重要时节。此时虽然阳气渐升,但气温仍然降低,要继续保护好阳气,防寒保暖,春天才能生机勃勃。

1. 早卧晚起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人的作息规律要符合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储蓄。

2. 常晒太阳

晒太阳古人称之为“负暄”,从道医角度来说,晒太阳是补阳气的好方法。晒太阳主要是晒后背,因为后背是人体阳脉之总督——督脉所在,同气相求,晒后背可以更好地让督脉吸收太阳能量,从而补充人体阳气。

3. 适当运动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较弱,抵抗力也较差,坚持锻炼也是抵御风寒的秘诀。

动则生阳,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巩固体内的阳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汗伤阳。冬季主收敛,所以汗流浃背的运动方式并不可取,应选择一些相对平缓的项目如散步、练太极、慢跑等,既可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不至于损耗阳气。

4. 冬至进补

冬至这天,历来有北方吃饺、南方吃汤圆的传统习俗,一些地区也有例外,比如四川地区冬至吃涮羊肉或者炖羊肉,都是寓意着驱寒保暖、顺利过冬。

冬至阴极阳生,此时人体阳气开始生发,具有较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是进补的好时机。

进补也要根据所处环境以及自身体质来安排,不是山珍海味、肥甘厚腻才叫补,盲目进补反而适得其反。许多人冬季吃过多的大鱼大肉,最后太多能量憋在体内,出现胸闷、燥热等症状,出去户外吸一口凉风反倒舒服了。

所处环境湿冷或者自身阳虚,可以适当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当归等,帮助活化气血,也能够御寒。所处环境温暖(如长期处于暖气房间)或者身体素热,就要以清淡为主,可以适当吃山药、莲藕、萝卜、栗子、黑芝麻等食物,养胃养肾。

5. 艾灸补阳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此时通过艾灸特定穴位,可以巩固初生之阳,温通经络,提升正气,为来年健康打下好基础。

穴位:百合、大椎、肾俞、太溪、神阙、关元、气海

方法:每日选取3-4个穴位,每个穴位艾灸40分钟左右即可。

图片

(文/华蕾   编辑/华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