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异常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

时间:2023-07-0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40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里,认为好的养生方法,除了生活习惯上要顺天应人之外,还特别强调要保持情志舒畅。许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习惯上偶尔放纵一下,比如偶尔有一两天熬夜,偶尔对着烧烤麻辣烫大快朵颐,如果都只是偶尔为之,都算不得大事,出了问题也很快就能纠正过来。

但情志就不一样,情志如果不能保持稳定,即使是偶尔一次放纵,也会在身体里埋下祸根,就算当时没有出问题,日后也会酿成大病。

一、怒伤肝:心里生气,却惹得肝气上冲

五志影响对应五脏有个特点:这个脏怕什么,就来什么。肝怕什么?肝为刚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也就是肝气、肝阳容易升泄太过。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成语更有“怒发冲冠”的形容。气上,就是气机上逆。过度愤怒伤肝,就是大怒、多怒,易使本来就易于升泄的肝气一下升动太过,而致肝气上逆。这时通常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满、呼吸急促等;如果气迫血逆,血随气升,则见呕血;若气闭神昏,则见猝然昏倒。这就是“怒伤肝”。
反过来,如果肝气升发太过,这个人的脾气也容易急躁、易怒。追究它的原因,就因为肝气易升、易动;而怒则气升,同气相求、同象相应而已。
发怒引起的疾病,如果治疗,以柔肝平肝为主。柔肝,可以使肝的阴血充足,肝气得涵,则平和而不上逆,即使遇到引起易发怒的情境,也能表现为怒而不过,有所节制。另外,“肝喜条达而恶抑郁”,遇到肝气郁结的时候,如果能适度发怒,可使郁气升泄而得解。但是,“适度”二字,说来容易,实在是知易行难的事。如果治疗肝气郁结,原则就是疏肝与柔肝。

图片

二、喜伤心:高兴不一定是好事

喜为心之志,是指心的状态与喜这种情志有关。“人逢喜事精神爽”,本就是心气舒缓和达,神情愉快的表现。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悦是一种良性刺激,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所以《举痛论》再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这是“喜则气缓”的第一种解释。

但“气缓”,本就有“缓和”与“涣散”的双重意思。那么,“喜则气缓”的第二种解释,就是涣散。一旦过犹不及、狂喜暴乐,则心气弛缓而涣散,而致精神浮荡,神不守舍。轻则心神不宁,出现少气无力、心悸失眠、精神不集中。重则心神失守,出现神志失常、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狂乱等病症。这是“喜则气缓”的病理解释。所以就有“喜伤心”的说法。
一般来说,大多数心气涣散的表现并不那么严重,经常是遇到了意外之喜,或大喜过望的时候,出现一过性的失态,比如语无伦次,举止失措,过后很快就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治疗。《医碥》对这类生理、病理概括为:“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假如稍重一点,治疗就要补心气、安心神,同时收敛神气。

三、思伤脾:心里有事,消耗的是脾胃气血

思,为思虑、思考。《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属于心识神主导下思维过程的一部分。

思维活动之思,是与“脾藏意”相连的。如果脾虚气血亏乏不能养神明,那么它藏意主思的功能就难以正常发挥。《济生方》说:“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脾使神志清宁,思则得之矣。”临床调理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常用方法为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或以补中益气。
脾主运化,以运为健,而《素问·举痛论》说:“思则气结。”也就是“思虑过度”“所思不遂”时,气结聚于脾。那么,脾就欲动而不能动,欲运而不能运,升降失常,纳运失调。这种情况,我们大概都有过体会,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茶不思、饭不想,腹胀,大便溏泻,倦怠乏力等症。治疗该怎么治?以健脾行气为主。

图片

四、恐伤肾:吓得二便失禁,是伤到肾

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负性情绪活动,发于心而应于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肾……在志为恐。”《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气下,即气泄下陷。
五志影响五脏的特点就是该脏怕什么,就来什么。五志实是相应的五脏之所恶。肾怕什么?肾藏精而位居下焦,以蛰藏为要,其用则肾精化生肾气,气化上行,通过三焦布散全身,以激发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但“恐则气下”,在恐惧状态下,肾中精气失藏而走泄于下,轻则两脚发软,重者二便失禁,遗精,滑精。不但肾的精气不得蛰藏或正常布散,还走泄而失,就对肾的功能产生较大的病理影响,所以说“恐伤肾”。
什么人容易恐?由于恐的情志活动主要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那么肾精充足,蛰藏有度,则表现为遇恐而情绪不过。反过来,如果肾的精气不足,蛰藏本来就不牢靠,则稍逢刺激就易畏惧,惶恐不安,而见精气下泄之症。恐病之治,当补肾固涩、宁心安神。

五、肺主悲:悲伤要一直消耗人气

“肺在志为忧”,通俗地讲,肺主人类忧愁、悲伤的情绪。忧愁和悲伤对于人体的重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即“悲则气消”。

《内经》曰:悲属肺,肺之志为悲。又曰:精气并于肺则悲,是悲泣者肺主之也。还说:“悲则气消”。悲哀太过,耗伤肺气,会使气魄消减,意志消沉。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悲忧伤肺的表现。秋凉悲哭、见落花悲哭、听寒雨亦悲哭,身体本就虚弱,加上常年悲忧,更是雪上加霜,使咳嗽缠绵不愈,以致遗憾离世。

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日久耗气伤阴,易于感冒,还易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以及呼吸频率改变等症状。忧愁还会使面部皱纹增多,面容憔悴,不少因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皮肤病与此相关。五脏六腑,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如果其中一部分有所异常、出现问题,而不及时处理,则可能引起其他的脏腑问题。五脏之中,尤以心、肝、脾三脏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因为心主血藏神,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脾主运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情志所伤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其中,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情志病尤多损伤心神,所谓“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了。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保持七情的平稳,不要大悲大喜,大恐大怒。虽然可以通过外治方法、药物等治疗情志导致的疾病,但是要根治还是要从调心开始,慢慢的修身养心,调养脾性。

文字整理/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