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时间:2023-10-02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47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有路径之意,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有网络之意,比经脉细小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沟通于脏腑和体表之间,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

古人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存在,其中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而这每一经络又与内在脏腑相关联,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才构成一个整体。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便是经络学说。它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是针灸推拿的理论核心,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经络学说的起源

经与络二字最早分别见于《庄子》、《史记》与马王堆帛书中。而“经络”作为一个整体词汇最早出现在《汉书》中,“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经络”作为一种人体组织结构的名称,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并且《黄帝内经》还对经络作出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概念,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

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也作出一定的贡献与推进。如《难经》创“奇经八脉”一词;《针灸甲乙经》记录穴位名称349个;宋代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元代的《十四经发挥》成为后世诸多经络论者的主要参考资料;明代的《奇经八脉考》是经络学说的一大发展;清代的《针灸大成》所载经络穴位更为丰富。

近现代,医者们对经络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多种假设,促使经络学说有了新的发展。

经络学说在临床的应用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足见经脉学说的意义不仅限于针灸与推拿,在对中医临床各学科中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图片

与中医内科学:主要体现在外感热病。《素问•热论》中对寒邪侵犯人体后出现的三阳三阴经症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如“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日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这是对三阳经症的论述;《伤寒论》中充实了六经辨证的内容,如对太阳病提出了用麻黄汤治太阳表实的伤寒症,用桂枝汤治太阳表虚的中风症。如对阳明经腑同病的挟热下痢,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肺热于大肠的喘而热痢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等等。书中又根据“三阳经络有病,可汗而已”的理论,对三阳经症提出了辛温、辛凉、和解等不同汗法的治则;《金匮要略》中指出“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这是从病因方面说明了外邪侵入人体,由表及里,再通过经络侵入脏腑,从而发生内脏疾病;叶天士在经络营卫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温病学说,提出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见解,并且指出在卫气营血四者之间,卫以气为本、营以血为本,四者各司其职,否则必以致病。由于温病的传变非常迅速,所以与伤寒六经辨证的方法在表面上略有不同,其实都根源于《内经》的经络理论。

与中医外科学:历代外科医学家对经络学说都十分重视。病理方面,《外科启玄》中指出“夫人之体者五也,皮、脉、肉、筋、骨,共则形成,五体悉具,外有部位,中有经络,内应脏璐,如外有疮疡,可以知经络所属脏腑也”;论断方面,可以根据经络分布的区域部位来确定疮疡的发生与何经有关系,并以此判断症情。如发生在阳经部位属阳症较多,发生在阴经部位属阴症较多,发生在眼部则涉及厥阴经,发生在鼻部则涉及手太阴经等;治疗方面,《外科准绳》中指出 “治病不知经络,犹捕贼不知方向,其能无诛伐无过之咎乎”。因此历代外科医家在治疗用药上特别强调要分经用药,要 以十二经气血多少来决定攻补,气多则要行气,血多则要破血,气少则要托补,血少则要用滋养等,再者要使用引经药,以增加其疗效。

与中医妇科学:《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历代医者在论述女子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时,把任脉与冲脉作为论述女子生殖功能成长与衰退的理论基础。除了任冲两脉在女子生殖功能中起主导作用外,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带脉也与之密切相关,此四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女子生理生殖功能体系。

图片

经络养生

《灵枢•经别》篇中言“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这是对经脉重要性的概括总结,也凸显出经络在养生保健方面的重要性。

中医传统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一致。经络养生就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等方法对人体的经络系统进行调理,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保持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关于针灸的养生内容,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开创了先河。如《灵枢•逆顺》篇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素问遗篇•刺法论》有云“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金匮要略》亦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扁鹊心书》也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中脘,虽未得长生,也可保百余年寿矣”。关于推拿按摩的养生保健作用,很多医书都有记载。如《圣济总录》提出“凡小有不安,必按摩妥捺,令百节通利,邪气得泄”。

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在现代临床应用上也非常广泛。临床经验总结出针刺四神聪、神门、太溪等穴位,对改善老年痴呆的认知功能效果显著;针灸足三里、内关、合谷、大椎、气海、关元等穴位,有明显的养生抗衰作用,若再配合使用其它腧穴,可内调五脏六腑,外理四肢百骸;运用经络按摩,在头面部开天门、按揉五经,在颈肩部按揉肩井穴、风池穴,在腰背部拨揉膀胱经,对调整纠正机体亚健康状态有明显作用;运用推拿手法在腹部的中脘、天枢,在背部的脾俞、胃俞、肝俞,以及腿部的足三里进行推拿,对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的效果显著。

图片

可见,从古至今的医家们非常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现代医学的临床应用更是证明了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经络养生来预防未病。

《扁鹊心书》言“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虽然现在的我们还不能从形态学上证实经络的实质,但在几千年前的古人却能将经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描绘的非常详细,并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始终为我们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