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孙思邈对医学的发展贡献

时间:2024-02-0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824
孙思邈,唐京兆华原人。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和传颂。

相传他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享年101岁。可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1年,卒于682年,终年141岁。不论以哪个为真,药王孙思邈的岁数都超过了100岁,妥妥的长寿老人。

孙思邈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更是道士。他在世时不仅对民众认真施医施药,使百姓得以保健防病,而且为后世留下大量医药著作。他广泛搜集民间的验方、秘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编著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药学著作,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

图片

孙思邈对医术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病种的归类采用了系统论的方式:系统论简单的说是现代哲学的方法论,在医学体系中最早东汉张仲景的六经辩证法也是将人体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论证,但稍有欠缺。到唐孙思邈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提出了使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疾病归类的问题,《千金要方》就采用了五脏六腑的脏腑区进行划分。和过去相比,各类疾病和病种的划分纲目清晰明了。给后人提供了新的、较为完善的认知病种的方法。后世不少医学著作都参照如此分类进行编撰。

对《伤寒论》研究的贡献:医学界对孙思邈是否读过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存在不同意见。认为未读过的论据是因为《千金要方》的内容很少涉及伤寒及《伤寒论》。但仔细研读过两本著作就会发现《千金要方》的序言和《伤寒论》的序言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同样在《千金要方·治病略例》中也与《伤寒论》的序言有雷同的段落。《伤寒论》中著名的桂枝汤、大小青龙汤、麻黄汤等都在其著作中出现,并将《伤寒论》中条文方剂分别按方凭证、比附归类,使用归纳法进行重新整理。试问如果没有对《伤寒论》有着深入而透彻的研究,怎么可能将其打散按照新的归类方式进行编排整理,恰如其分的收入自己的著作中,以方便后来者哪怕是不懂医术者都可以按图索骥。

创复方治病:孙思邈是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的人,这一创新提高了治疗疾病的效率,减少了药物副作用。

提出针与灸综合治疗方法:孙思邈是第一个提出针与灸综合治疗方法的人,这种方法能够更全面地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主张妇科、幼科独立设科:他主张妇科、幼科独立设科,为中医妇科学和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创养生保健理论:孙思邈是第一个创立养生保健理论的人,他提倡“治未病”,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提倡辩证施治:孙思邈主张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即“因病施治”。这种治疗思想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有重要影响。

图片

创立先进的医学预防思想:他提出了预防疾病的思想,主张从饮食、起居等方面预防疾病,这种先进的医学预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诊断手段创新:在诊断手段上,孙思邈首创葱叶导尿术,其法早于西方一千多年。他采用的“验透膈法”是全球最早的透视诊断法,他的下颌脱臼复位法等等均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心理治疗和心理影响等医疗心理学上的独到建树:孙思邈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影响等医疗心理学方面也有独到建树,他注重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提倡在治疗过程中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

规范医学职业道德:孙思邈是规范医学职业道德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基本行医准则,至今仍可称为医德论述的圭臬。

“志存救济”、“一心赴救”的崇高思想境界:孙思邈以“志存救济”为终身目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种崇高思想正是孙思邈成为大医的根本动力。

“普同一等”的伦理道德思想:孙思邈要求医者在治病过程中,不得以身份高低贵贱、身形容貌的美丑缺陷、个人关系亲近或嫌隙等等来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要求医者对于病者,应该一视同仁,以一待之。

端庄态度和同情理解:孙思邈认为医者必须具有端正严肃的态度,还需要有谦卑和谨慎的姿态。面对求医者,孙思邈指出:“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冷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孙思邈不仅在医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医德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表现。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仁爱之心:孙思邈认为医者必须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具有高度的仁爱之心,极端重视人的生命健康,把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医者的最高职责。

他的医学理论、思想以及道德标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典范。下面我们分别简要介绍一下孙思邈在针灸医学、老年医学、妇科、儿科等方面的贡献。

文字整理/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