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养生必知的10类特定穴

时间:2024-02-1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9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不仅用于指导中医师的临床诊疗,对个人养生保健也有重要作用。《灵枢·经脉》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言:“夫十二正经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可见经络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穴位,学名“腧穴”,是人体经络之气输注的特殊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有效激发人体经络之气,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而在经脉中有一些穴位具有独特的治疗功效,这部分穴位被称为“特定穴”。根据腧穴位置和性能的不同,特定穴又分为10个类别,分别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五输穴

五输穴主要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十二正经每条经络有5个,一共60个穴位。五输穴又各有五行属性,故又有“五行穴”之称。

古人按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又将五输穴分为井、荥、输、经、合五类,从手脚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依次排列。《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五输穴是医家常用要穴,在临床诊疗和养生保健中应用广泛。如《难经》记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图片

原穴

原穴多分布于手腕、足踝附近,左右对称,十二正经每经一穴,又称“十二原”。阴经以输为原,即手三阴、足三阴的原穴是上文五输穴中的“输穴”。阳经有专门的原穴,如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原穴是脏腑经络原气流注的部位,调理内脏疾病多用本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可单独使用或与下文的络穴配合使用。

络穴

络穴多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十五络脉每脉一穴,又称“十五络穴”。络穴联络阴阳两经,能沟通两经之间的表里关系,它对表里两经都有作用,所以也是一种特殊穴。

络穴在应用中可与原穴搭配使用。如肺脏不适影响到大肠时,可取肺经原穴太渊,再取大肠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不适影响到肺时,则先取大肠经原穴合谷,再取肺经络穴列缺搭配调理。

郄穴

郄泛指孔穴、间隙,除胃经郄穴梁丘外,其余郄穴都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各有一穴,称为十六郄穴,左右双穴。

郄穴是经脉气血深集的部位,在应用上多用于急性症状,如突发胃痛可取胃经郄穴梁丘调理。

下合穴

下合穴分布于膝关节附近,与六腑有关,共有6个,又称“六腑下合穴”。足三阳,胃、膀胱、胆经的下合穴即是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手三阳,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位于胃经,而三焦经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下合穴主要用于调理六腑,如阑尾炎可以取穴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

图片

俞穴腹募穴

背俞穴位于膀胱经循行于背部的第一侧线上,六脏六腑左右对称各有一对俞穴,一共有12对。它是脏腑经脉之气输注的关键部位,督脉之气通过这些穴位传输到脏腑。

募穴,又称腹募穴,位于胸腹部;六脏六腑各一个,共12个,脏腑之气在胸腹的这些穴位中汇集;在任脉上的是单穴,其它经脉上是左右双穴。

脏腑调理均可选择对应的俞、募穴,可前后取穴,同时调理。

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各有一个经气聚会的部位,是为八会穴,一共有8个,分布在胸、腹、背和四肢的经脉上,除了任脉的穴为单穴外,其余皆为双穴。

在保健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症状主取八会穴调理。如,气短胸闷表现为“气症”,可主取气会穴——膻中,再配合其它穴位进行调理。

图片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交会的穴位,又称八脉交经八穴,这些穴名一般统归于十二经穴中。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根据日时干支取穴的灵龟八法即是通过这八个穴位调理疾患的。

交会穴

交会穴是有两条或多条经脉交会的腧穴,数量较多,在躯干、头面和四肢均有分布。如,三阴交为脾、肝和肾三经交会穴;大椎为阳经和督脉交会穴。交会穴经气互通,具有广泛的调理作用。

居家养生保健如能正确取穴,按摩相应经络穴位,定能取得良好效果,道医学员若再配合祝由点穴术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非专业人士可通过经络养生改善自身亚健康状态和辅助调理慢性疾病等,如遇突发急症还需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注:腧(shù)、输(shū)、俞(shù)三者都有转输、输注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有通用的现象,但在具体应用中又有细微区别。腧穴,是对身体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