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君子

时间:2024-02-22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16
中药四君子通常指传统方剂四君子汤,最早被记载于北宋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是著名的古方剂之一。

四君子汤名之由来
顾名思义,本方是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这四味中药组成。至于为何叫做四君子,历史上对其有三种解读:
1、这四味药性味平和,象征着不偏不倚的君子之风,正如《医方集解》中称“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2、本方剂重在补气,而气在阴阳理论中是君子的象征,正如《古今医鉴》中称“气乃无形之气,属乎阳,乃君子之象焉,故名四君子汤”;
3、以四君子汤能健脾和中、输布水谷精气的功效来看,如同君子有成人之美,正如《绛雪园古方选注》中称“汤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

图片

四君子汤方义功效
四君子汤属于补益方剂,中正和平,被历代医家认为是补方中的“金科玉律”。概因方中的人参益气养胃,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古今医鉴》记载其“是方治气分之圣药也,用人参补元气,白术健脾胃,甘草和中,茯苓渗淡,引参下行,补下焦元气”,君臣佐使缺一不可。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认为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后世医籍中的记载也多与此相似,如《古今医鉴》中称其可“大补阳气虚衰”,《仁术便览》中称其可“补气、和胃、进食”,《绛雪园古方选注》中称其可“健脾和胃”等等。但在临床证治中,本方还被发现可用于治疗口舌生疮、便血不止、胸胁作痛作胀等。
《医宗金鉴》记载“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盖人之一生,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荫,胃气伤则百病丛生…”,可见诸多病症大都由脾胃气虚引起,所以四君子汤是脾胃气虚诸证的治本之方。
四味君子药的炮制
众所周知,很多中药材都会在经过特殊方法的炮制后才加以使用,其主要是为了加强药物效用,或是减除毒副作用,亦或是便于贮藏和服用等。
而四君子汤中的四味药材也是如此。
人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所记载的人参是需要去芦的。去芦,是人参炮制工艺的一种,指去掉人参顶部比较硬的部位。因为众多古籍中都认为人参的芦头具有涌吐的作用,如清代《本草备要》中记载“人参芦能涌吐痰涎,体虚人用之,以代瓜蒂”,因此古方要求使用人参时要去芦。但现代研究发现,参芦与参体有着类似的补益与治疗效果,并且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了参芦并没有涌吐的作用。此外,《中国药典》中记载的人参炮制过程并没有去芦这一项,所以我们在使用时参照《中国药典》即可。
白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白术入药部位为干燥根茎,并无任何炮制,与现代的《中国药典》记录一致。虽然后世也有部分医家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白术加以炮制,但绝大多数使用者仍按原方中记载的用生白术,因此我们使用时也使用生白术即可。
茯苓:《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汤中所用茯苓有“去皮”的要求,而现代的《中国药典》中记载炮制茯苓时需“及时削去外皮”,记录一致。因此我们在使用时参照《中国药典》即可。
甘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汤中所用的甘草要求为“炙甘草”,甘草炙法的演变与其使用历史一样悠久漫长。汉代以前为火烤和炒制,南北朝时出现了加辅料炮制,唐代出现了蜜炙,到宋代更是出现了炭制、醋炙、盐制等多种炮制方法。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汤中炙甘草的炙法并无特别备注,因此我们使用时可参考《中国药典》中的清炒法。

图片

四君子汤的用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四君子汤的煎法记载“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由此可知四君子汤的用法是是煎煮散剂。书中对煎煮的时长并未做直接要求,概因中药粉末散剂颗粒小,用时短且药性易于煎出。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四君子汤作为补气的基础方,可通过加减化裁组成新的方剂以治疗各种疾病。明代《医学入门》记载“凡温气、快气、行气、散气、降气、破气、消气、补气、清气,皆自此方而变化之也”。
如异功散,是四君子汤加陈皮以益气健脾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满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病症;如六君子汤,是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以燥湿痰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病症;如香砂六君子汤,是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以行气温中止痛,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等病症;如柴芍六君子汤,是六君子汤加柴胡、白芍以健脾平肝化痰祛风,适用于慢惊、脾虚肝旺、风痰盛者,也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综上,四君子汤在补气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是“补养元气虚弱通用之方”,亦是“治气分之圣药也”。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