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夜到

时间:2024-02-2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92

转眼又到甲辰龙年正月十五,今天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元夕、元夜。“元”指正月,即开始,一年之始为元月。上元,指的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这一天要吃元宵、张灯、观灯、耍龙灯,故有元宵节、灯节之称。元宵节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上元节起源

关于上元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是我国古代先人在节日夜晚打着火把祭祀太一神的遗迹。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天问》、《九歌》、《东皇太一》中就有记载二千二百多年前民间祭祀太一神的风俗。《史记·乐记》卷二十四曰:“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可见,汉代依旧袭有祭祀太一神的风俗,这种祭祀仪式对元宵节的形成无疑起到推动作用。另一种说法认为上元节是沿袭道教节日。道教文化有“三元”神之说,天官之神赐福,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之神赦罪,七月十五日生;水官之神解厄,十月十五日生。这三个节日分别为上元、中元、下元。在这“三元”之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对此,《帝京岁时纪胜》载:“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为三官圣诞。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设坛致祭。有素食者,正、七、十斋居三月。”古时每到上元节,道教宫观内设斋醮举行赐福法事,帝王祭天祭祖以求国泰民安,民众点灯放灯祈福避祸,由此久而久之,形成了民间的上元节风俗。

二、上元节风俗

上元节的出现并非一日之功,它起于汉,兴于隋唐,逐步演化出“元夜”、“元夕”、“元宵”、“灯夕”等名称,发展出形式多样、颇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东汉明帝时,曾下令在元宵节之夜不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自此,元宵节张灯习俗兴起。

唐代开始出现制灯与售灯的“灯市”。唐代,就有统治者观灯之俗,《旧唐书·睿宗》本纪第七:“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旧唐书·玄宗下》卷九:“癸丑,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于坊市门燃灯,永以为常式。”这里讲了在上元夜燃灯观灯的习俗被正式定为法定节日而确定下来。

在宋代以前,元夕观灯只有三夜,至北宋增十七、十八两夕,元宵节庆遂增为五夜,并且观灯之俗宋代最为兴盛。据载:北宋时,汴京(今开封)元宵节,纹缚山棚,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南宋时,临安(今杭州)元宵节,搭建灯山,盛况空前,观者如云,通宵达旦。宋以来还增加了吃汤圆的习俗,并且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图片

明朝,朱元璋规定元宵节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张灯,延至正月十七落灯,历时十日,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明代观灯盛况与前代无异,只是灯火制作更加精巧。

清代,元宵灯节历时缩为四天,但人们观灯的热情依旧很高,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庆贺上元佳节。是以冠盖翩跹,绣衣络绎。而城市张灯,自十三日至十六日四永夕,金吾不禁。悬灯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至百戏之雅驯者,莫如南十番。其余装演大头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黄花灯,打十不闲……和风缓步,明月当头,真可谓帝京景物也。”把元宵节朝野同庆的欢娱热闹场面描述得形象生动而又丰富多彩。

《荆楚岁时记译注》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祀门户。先以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事,并占众事。”这里写出了正月十五日的祭祀、占卜活动。而民间还有一些于正月十五日占气候、农事的习俗。《齐民要术》卷第三载:“物理论曰:正月望日占阴阳,阳长即旱,阴长即水。立表以测其长短,审其水旱。表长二尺以来,大旱;二尺五寸至三尺,小旱;三尺五寸至四尺,调试高下,皆熟;四尺五寸至五尺,小水;五尺五寸至六尺,大水;月影所极则正面也,立表中正乃得其定。”通过占卜可知气候、水旱与谷物的收成情况,这与节日相联系,形成了古老的民俗。

在一些地区有上元节“走百病”之说。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桥。”而在我国的其他地方,正月十五的风俗更是千姿百态。如《浙江新志》上卷第七章[湖州]:“十三日上灯节,街市均张灯;十五日元宵节,筛粉做圆名灯圆,或设宴饷客,谓之元宵酒。至十八日收灯,将祖先影像收藏,设饷祭祀,于是年节终了。”这里记述了浙江地区上元节的民俗生活内容。

此外,有些地方还有正月十五日登高、赏菊、耍龙灯、猜灯谜、踩高跷、跑旱船等习俗。

综上所述,上元节作为一个古老而富有意蕴的民俗节日,在世界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繁复多彩的习俗,既具有民族风情亦具有地方风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被赋予众多的美好内涵,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纽带。在这个承载着厚重文化传承的上元节里,祝认真阅读的您团圆和美,家兴万事兴!

文字整理/华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