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当归四逆汤

时间:2024-03-0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9
当归四逆汤,是中药方剂中的温里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本方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和大枣组成。

图片

当归四逆汤的出处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本方的方名:四肢厥冷被称为“四逆”,所以顾名思义,当归四逆汤是以当归为主药,主治“手足厥寒”而命名。

当归四逆汤首见于汉代《伤寒论》中的《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十二》和《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原文记载为“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后世的医籍中所载的当归四逆汤大都与《伤寒论》中的原方组成相同。只是在煎煮方式上,部分医籍的记载略有不同,如《太平圣惠方》、《类证活人书》等,在煎煮的时需要加入生姜;如清代的《血证论》,则直接将方中的甘草换成了生姜;如民国时期的《增订通俗伤寒论》,则是去掉原方中的大枣,增加了鲜葱白和陈绍酒。

当归四逆汤的方义功效

《伤寒论》中记述的当归四逆汤主要用于治疗血虚寒厥证,证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可见当归四逆汤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是中药方剂中典型的温里剂。

当归:直至金元时期,当归的入药部位才按照头、身、尾划分出不同的功效。但在《伤寒论》的原方中并未明确具体的部位,后世医籍中仅有部分记载了用当归身或是全当归。关于炮制方法,《伤寒论》原方中也未记载,后世仅部分医籍中记载了如“洗”、“去尾”、“去土”等净制方法,《圣济总录》中则记载了“切焙”,《松厓医径》则记载为“酒洗”,但这些均不是当归四逆汤中当归的主流炮制方法。因此我们在使用此方时以生当归入药即可,具体标准参照《中国药典》。

桂枝:关于桂枝的名称,在历代医籍的记载中有桂枝、桂心、桂、嫩桂枝、肉桂和川桂枝这六种叫法,因此争议较大。由于在唐代的《新修本草》中才首次出现“桂枝”这个称呼,在此之前是没有记录的,而现在通行的《伤寒论》版本是翻刻自北宋年间。因此经后代学者研究认为,北宋的医者学者已经将桂、桂心、桂皮等叫法统一为“桂枝”,而药物基原始终是一致的,为樟科植物肉桂。关于炮制方法,《伤寒论》原方中记载为“去皮”。因此我们在使用此方时,选择肉桂的干燥嫩枝即可,具体标准参照《中国药典》。

细辛:为多基原药材,其入药部位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伤寒论》原方中只记载为细辛,后世医籍也大多遵循原方的记载,只有清代的《彤园医书》和《慈幼便览》等几本医书中明确指出用“北细辛”。关于炮制方法《伤寒论》原方中并记载,后世仅《圣济总录》中记载细辛“洗去苗叶”,《医方考》中记载要“去土”,以及《增订通俗伤寒论》中记载需“蜜炙”,然而大部分医籍也都未记载其炮制方法。因此我们在使用本方时,可遵循原方生用细辛,具体标准参照《中国药典》。

芍药:因在《伤寒论》成书时还未出现白芍、赤芍之分,所以在原方中仅记载为芍药。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中首次提出使用白芍,而后世众多医籍中也采用的白芍,沿用至今。《伤寒论》原方中未记载芍药的炮制方法,后世偶有部分医籍记载为“炒”、“酒炒”、“酒洗”。我们在使用本方时,遵循古方选用生品即可,具体标准参照《中国药典》。

通草:《伤寒论》原方中记载为通草,而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为“木通”。有学者考证,在唐代以前的通草与木通并无明确区分,以致后世多部医籍中均载为“木通”,但民国时期的《重订广温热论》和《增订通俗伤寒论》则记述为“丝通草”和“绛通草”。其实通草与木通的性味归经完全不同,按照其功效主治来看,本方中使用的是通草,而非木通。《伤寒论》原方中也未记载通草的炮制方法,因此我们使用时遵循古方生用即可,具体标准参照《中国药典》。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药物基原比较明确,后世记载也与《伤寒论》原方一致。原方中记载大枣煎煮时需“擘”,也就是掰开,后世记载中也多沿用此方法。因此我们在使用时遵循古方即可。

甘草:《伤寒论》原方中对甘草的炮制明确为“炙”。但东汉时期的“炙”指不加辅料的烘烤,与后世通行的“蜜炙”不同。因此我们在使用本方时可选用炒甘草,具体方法可参考地方炮制规范或《中国药典》。

方中当归性温味甘、养血和血,桂枝性温味辛、温经散寒,二者共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可助桂枝温通血脉,而白芍养血和营,可助当归补益营血,二者合为臣药;通草通经脉畅血行,大枣则益气养血健脾,二者合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阳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效。

图片

当归四逆汤的应用

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厥证,后世医籍大都遵循了《伤寒论》所述。

但是在《伤寒论》的《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篇中同时也记载了“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固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意指本方可以治疗下利。后世多部医籍对当归四逆汤治疗痢疾有更进一步探讨,如《医学三字经》记载“张飞畴云:当归四逆汤治痢极效”,如《医学实在易》记载“痢疾...惟审其发热,而仍恶寒者,用当归四逆汤”等。

直至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当归四逆汤的治疗应用范围有所拓宽。除了治疗寒厥、痢疾之外,《伤寒缵论》、《杂病源流犀烛》等书中记载其能治疗头痛;《彤园医书》、《幼幼集成》等书中记载其可治疗痉证、小儿惊风;《彤园医书》中记载本方可治疗缩阴证。此外,当归四逆汤还可治疗房劳复、霍乱、肝厥、胃内停水、萎缩性症、间歇性跛行症、赤痢等病证。

加减使用:在原方中加入吴茱萸和生姜,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的功效,可治疗血虚寒凝、手足厥冷兼寒邪在胃、呕吐腹痛等病症;用黄芪和生姜,替换原方中的当归、细辛、通草、甘草,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的功效,可治疗血痹;若经期腹痛,或男子寒疝,可在原方中增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有理气止痛的功效;若血虚寒凝以致腰、股、腿、足疼痛,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有活血祛瘀的功效。

经现代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当归四逆汤目前还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奥沙利铂致周围神经系统毒性等内科疾病,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以及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骨科疾病。

文字编辑/华妘